婴童产业网

扬州消协公布消费警示 谨慎选购婴幼儿服装

新闻

2013年03月18日

  乱象农资须慎重购买

  2012年,针对农资类投诉居高不下的现状,宝应县消协通过明查暗访、实地调查、入户问卷等形式对当地农资市场进行了专项消费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当地农资市场存在8种乱象:1.经营主体花样百出。一些个体经营者扛着供销社或农科站的“大旗”去经营个体不许经营的农药等项目,有的还擅自租用他人证照欺骗消费者。2.假劣农资屡禁不止。3.夸大宣传问题突出。4.短斤少两防不胜防。5.霸王条款“阴魂不散”。6.降价促销问题多。7.拒开发票现象普遍。8.“奖牌铜匾”水分不少。

  消协认为,农资经营的规范自律,和广大农户合法权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小康建设。宝应县消协提醒农村消费者并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1.购买和使用农资产品时要“四看”,看证照,看标志,看说明,看凭证。尽可能选择大型连锁农资店和信誉好的老牌农资店。2.使用时要做有心人,注意见样留一点,或留存外包装及凭证,以便出现问题后好维权。同时,职能部门要在春播夏插前,加强农资检测,公布不合格产品,供农民参考。3.要“擦亮眼睛”。不被广告迷惑,不购买走村串户或流动销售的农资商品。同时,建议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还农民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4.学会算账。警惕一些厂家在肥料、农药的分量上做手脚,在包装上做文章,利用外包装克扣净含量。5.抵制“霸王条款”。遇侵权不妥协,及时向消协投诉或向工商部门举报。6.货比三家。不贪图便宜,在考虑价格的同时,更要注重产品质量。7.理性消费。在选购鱼药、兽药时,要谨防偷梁换柱,以动物保健品替代药品。8.不迷信奖牌。一些新闻媒体、民间机构通过“假评奖”、“假排行”等手段,让企业愚弄消费者。消协也呼吁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对农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倡导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

  谨慎选购婴幼儿服装

  2012年10月20日,张女士在宝应县金色年华童装店为其3岁的女儿购买了一套秋装。回家后张女士查阅服装吊牌,发现上面标注“C类”字样。经查证,C类婴幼儿服装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淘汰服装。经调查,最新施行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规定:3岁以下婴幼儿服装必须符合A类标准,否则禁止生产和销售。

  然而,市场现状不容乐观,非A类婴幼儿服装仍大量销售,多数家长对相关强制性规定也浑然不知。目前不少童装店和婴幼儿品牌专柜,仍在销售C类儿童服装。许多童装店的童装吊牌上标的也是B和C类,即便个别是A类,也是2003版的老标准,多数童装吊牌上的安全级别被重新加贴了一等品、合格品的标签。

  消协提醒:给3岁以下的宝宝选购衣服时,要选购标签上注有“婴幼儿用品、A类、GB184012010”等字样的服装。这类衣服的甲醛含量、pH值、异味更符合标准。购买婴幼儿服装,最好选择对***刺激性较小且舒适的纯棉产品。此外,应尽量选择颜色浅、花色素净的服装,避免深色、图案多而花哨的衣服,因为后者甲醛的含量可能相对更高。对于那些掉色严重的童装,家长则不要购买。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