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在市儿童医院见到的外包装十分相似的两种不同用途的儿童用药。
深圳商报记者彭蓓摄
每当宝宝生病,妈妈王女士就犯愁。“孩子的药不好买。别说药店了,就连医院,有些药也没有给儿童专用的,只能用成人药品替代。”王女士日前向记者抱怨,她有一次不得不把药片掰开了融到白开水里,用勺子喂给3岁的宝宝吃。
王女士的经历,不仅让很多孩子家长感同身受,连儿科医生和药剂师也十分头疼。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儿童医院专家。
分药片愁坏药剂师
据介绍,一种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菌***是儿科常用***,一片药的直径不到1厘米,含有效***成分600毫克。遗憾的是,这种***只有成人剂型,没有儿童剂型。如果要给儿童使用,就需要将药片均分为几等份。
据悉,儿科医生一般的用法是:患儿按每公斤体重使用10毫克来计算。那么,一名体重5公斤的儿童,一次的用量就应该是50毫克,这意味着一片直径不到1厘米的药片首先要被等分成12份!
“家长用刀片、剪刀来分肯定是分不好的。就连我们药师也感到很头疼。”市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陈泽彬告诉记者。实际工作中药师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量取一定量的可供食用的水,将药片用水融化,然后按所需的比例抽取药液给孩子服用。另一种办法是加入食用淀粉,与药片放在一起研磨均匀,再按比例取药粉与食用淀粉的混合物给孩子服用。
将一片成人用的维生素C片掰成两半,每次给孩子吃半片已经够让王女士头疼了:“有时候没掰好,两半不一般大。用刀片切吧,也不能切得很准。要是碰到那种每次1/3片,或每次1/4片的药,就更让我犯难了。”
儿童医院环境卫生改善
【深圳商报讯】(记者彭蓓通讯员钟伟梅)前来就诊的患儿在医院候诊区随地大小便发生次数大幅减少,医院就诊环境得到改善。这是记者昨日回访市儿童医院时了解到的。
11月21日,本报报道了部分前往市儿童医院就诊的患儿家长为了省事,直接让孩子在医院输液区、门诊部候诊区随地大小便。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卫生,而且有可能使得患儿粪便中的病菌污染空气,并将***传染给其他儿童。
报道刊发半个月后,昨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市儿童医院回访发现,患儿随地大小便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观。在该院一楼输液区保洁员罗青平师傅说,自从媒体报道了患儿随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为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现在不少家长都意识到应该多准备一些纸尿片。”罗青平告诉记者,“随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减少了半数以上。”记者观察发现,输液区地面上确实已看不到有大便的痕迹,但仍能见到零星的尿迹。
在医院3楼、4楼门诊候诊区,情况也比半个月前好转很多。市儿童医院物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张大桂表示,“媒体的报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孩子家长都自觉不让孩子随地大小便了。下一步,医院将在候诊区张贴提示标识,告知家长们注意维护医院环境卫生。”
用量不准毒副作用难估量
除了产科***外,成人所患的***几乎都能在儿童身上出现,比如肿瘤、精神***等等。这也意味着儿童患者对药品种类的需求是接近于成人的,但市场上可供儿童使用的***又太少。
今年10月,《医药经济报》披露,由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医药市场现有的3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种,所占比例仅为1.52%。国内市场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
没有儿童剂型怎么办?只能给儿童使用成人***,而这样做其实风险很大。在很多成人药品的说明书上,对于儿童用药,会提示“儿童酌情减量”。一名儿科医生告诉记者,说明书上的“酌情”二字意味着***没有经过儿童临床试验,给儿童使用不安全,发生药品过敏的几率很大。
“儿童用药问题已经引起了医疗、制药行业专业人士的注意。近几年的‘两会’,都有人大代表写议案,对儿童用药问题给予关注。”陈泽彬表示,情况也确实有所改善。比如治疗心脏病的***地高辛,过去没有儿童剂型,给患儿使用时需将成人片剂等分成50份,取一份给患儿用。如今,已经有专为儿童设计的水剂,使用时便于量取。
为何儿童用药少?有药品生产企业人士表示,更改药品的剂型,其工作量相当于向药品监管部门申报新药。不仅手续繁杂,而且时间很长。另外,儿童用药剂量小,相对成人用药利润薄,也导致制药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剂型。
包装太相似容易发错药
记者在儿童医院看到,同属于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的两种药品的包装盒长、宽、高几乎一样;包装盒底色以及盒子正面的儿童卡通图案也一样。但实际上,一种是商品名为“艾畅”的小儿伪麻美芬滴剂,另一种是商品名为“美林”的布洛芬混悬滴剂,两种***的作用差别很大。
“药品包装过度相似,特别是同一个厂家出厂的药品包装相似,最近几年比较多。”陈泽彬说,这无疑将增加药师发错药的风险几率,该院已经向厂家反映相关情况,但尚未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