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食品,继“细菌门”和“汤圆吃出创可贴”等事件之后,再次卷入到食品安全的漩涡之中。广东工商局公布的不合格情况显示,思念食品被抽检不合格的两个产品为“中华面店西湖棠菜猪肉包”和“猪肉煎饺”,这个两个批次的速冻食品被指不合格,项目为过氧化值。食品中的过氧化值严重超标,则可能引起腹泻等胃肠不良反应,进而损害肝脏;同时也对心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产生诱发作用。
滞后公布结果惹疑云
这起看似已经让人麻木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也透露些许不寻常:根据思念的声明,2011年12月1日,惠州工商局对上述两产品进行抽检,并判定过氧化值超标,思念食品于12月21日提出复检申请。时隔两个月之后,今年2月,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才对同一批次产品进行复检,仍然判定过氧化值超标。直至昨日,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才将检测结果公之于众。更吊诡的是,昨日晚间,广东省工商局网站已经悄然撤下该通稿。
虽然思念声称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公司,所有工厂在生产各环节均严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所有出厂产品均完全符合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但是这样官方说明又有几分真实性呢?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又何谈“责任“呢?所有出厂产品均符合相关标准,那又怎会被检出不合格食品呢?这样矛盾的说辞,又有多少消费者会信任呢?
对不合格食品进行公告,是监管质检部门的义务,更是消费者得知事实真相的权利。但是为何检测结果确在4个多月后才得以公布。这是行业的潜规则还是什么呢?在这4个月内,谁能保证这批不合格食品没有在市场上流通?
滞后公布检测结果,为的是保全企业的声誉还是个人利益?事实上,滞后公布检测结果的又何止思念。每次不合格食品的公布,背后都充满了疑云,中间的时间差足以抹杀监管部门的“功劳”。监管部门不是走在媒体部门之后,就是滞后公布检测结果。这样的监管,又何以让消费者信任?希望监管部门能真正的付起自己的责任,既能够检测食品安全,又能及时告知消费者。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