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屡屡风波已经不只是一起起孤立的负面事件,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悬疑跌宕起伏的奇遇记,隔段时间就吸引住无数的眼球。此番,蒙牛产品究竟是否在香港停售?你还敢喝蒙牛乳制品吗?每一个问号都拨动着消费者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港人不喝蒙牛了吗?
3月25日下午,青岛辽阳西路一家超市,张女士正在为家人选购牛奶。在琳琅满目的冷柜前,经过近10分钟的挑选,她最终选择了本市一家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只有4天保质期的鲜牛奶。而对于同一排货架上摆放着的蒙牛奶制品,尽管有销售人员极力推荐,但张女士还是“心里没谱”。
蒙牛产品进入香港市场销售,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据报道,2008年9月,蒙牛前CFO姚同山在香港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发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与之相应的是,蒙牛在港销售的奶类产品没有发现含三聚氰胺。该说法立即引起消费者强烈质疑。虽然蒙牛新闻发言人在回应舆论质疑时改口称,其所有产品品质相同,消费者仍然强烈质疑蒙牛产品执行双重标准。
市民徐先生表示,理性地看,蒙牛说的是事实,出口标准比内销标准要求更高,质量把关更加严格,这是众人皆知的。但在谈“奶”色变的当下,消费者情感上难以接受两种标准,“本来香港的蒙牛产品就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而现在香港同胞连这种蒙牛产品都摒弃了,内地的蒙牛产品岂不是毫无安全可言?”市民徐先生感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喝上出口标准奶?”
或许正是考虑到消费者的这种疑虑,蒙牛才急于澄清自己,“在港销售”成了标明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代名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认为,产品质量高低不应以是否在香港销售为衡量标准,一种产品没有在香港卖,不能说明质量不好,在香港卖也不能说明质量好。奶业标准的高低并不是由企业制定的,而是由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如果乳制品达到了国家标准,它就是合格产品。
销量确实受到了影响
“蒙牛多灾,我也是多难,怪我们没做好,”2011年年底,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曝光之后,蒙牛集团一名高管如此表达感慨,“只要有点事,就发酵成大事。”
据报道,回顾自2008陷入“三聚氰胺事件”起,蒙牛每年负面新闻不断。2009年,质检总局责令蒙牛禁止向其高端液态奶“特仑苏”中添加OMP;2010年4月,陕西周至县马召镇一小学18名学生饮用蒙牛核桃奶周出现食物中毒症状;2010年10月,蒙牛被指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和攻击伊利“QQ星儿童奶”产品;2011年4月,陕西榆林市鱼河镇中心小学200多名学生饮用蒙牛纯牛奶后出现中毒症状;11月,蒙牛“随变”榛子巧克力雪糕被检测出菌群总数、大肠菌群超标;12月,蒙牛在四川眉山的一批纯牛奶被检出可致癌的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吴景水在3月27日的财报发布会上表示,蒙牛销量确实受到去年年底问题牛奶的影响。
消费者恐难重拾信心
市民高先生说,蒙牛自1999年成立企业,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树立起了一块奶业名牌,却因利益而丧失道德底线和对社会的诚信与责任心,在一连串的负面事件之后,消费者恐怕难以重拾信心。
青岛辽阳西路某超市蒙牛销售人员的说法似乎印证了这种观点,虽然她还没听说香港停售蒙牛事件,但是之前的几次蒙牛事件在市场上已经出现反应,部分消费者转而购买其他品牌,“销量下降,而促销人员要达到一定的销量后才能拿到1%的提成,又导致了促销人员短缺。”
对此,市民郭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消费者不必对这样一家质量安全问题频出的企业重拾信心,正是广大消费者对乳品安全问题的“不长记性”,变相助长了蒙牛“不长记性”。消费者“用脚投票”,远离其产品,才能督促企业尽快整改。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表示,蒙牛算是乳业方面的民族品牌,负面事件会影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企业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还要提高对品牌的重视程度,重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重视负面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而品牌建设最根本的在于抓质量。历数近几年多次爆出的“质量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屡屡风波更像是一部充满悬疑跌宕起伏的奇遇记,每一次等待结果的时刻都显得如此惊心动魄,每一次的结尾都会解决消费者心中的一部分疑问,同时又抛出更多更多的未决疑问,勾起消费者内心难以掩埋的不安。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