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说 > 新闻

“伊利模式”解决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2012/03/09 10:17     


  “现在县里一般有多少农技推广人员?”在今年两会上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胡锦涛总书记关切地问道,“我听到不少希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反映。”

  胡总书记所关心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问题,正是农业科技创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线断,网破,人散”的农业科技推广局面得到很大改观,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笔者认为,农技推广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多管齐下。伊利集团潘刚董事长提出并实践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共同体,帮助农民掌握技术的模式,正是在当前市场环境和社会形势下,解决农技推广问题行之有效的探索之一。

  众所周知,现代奶牛养殖业已经是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在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统一防疫等方面,都不是单个农户所能承担的。而潘刚提出的“伊利模式”,重点在于企业与奶农结成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相依存。

  “伊利模式”解决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孕婴童商务网配图)

  据媒体报道,2011年,伊利发放奶款近120亿元,全年共为120座家庭牧场提供扶持借款4500万元,全年已累计投入2000万元用于购置TMR机、榨奶机、制冷罐等大型设备。在提供扶持、借款、设备的同时,伊利也给奶农们提供现代奶牛养殖技术的扶持和服务力度。截止2011年,伊利在为养奶牛户累计发放奶款近770余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20多亿元,带动500万奶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并投入10多亿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设立奶牛风险基金,补偿奶农在防疫过程中的意外损失。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曾说过,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大课题下的一部分,因此解决农技推广问题同样需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找到出路。在“伊利模式”中,企业与奶农双赢,农技推广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这值得我们思考。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

分享到微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一键复制
标题链接已成功复制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