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牛奶。谁都不愿意在这两个名词之间划上约等号,但无奈事实已经成立,发生在号称“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蒙牛乳业。
当然,蒙牛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说法。“该批次牛奶并未流入市场,现已就地销毁,并声称国家质监总局的结果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误解和恐慌。”
然而,蒙牛的这番表态却遭到强烈抨击。当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心头难愈的伤疤,仅是“道歉”显然不足以平复他们的愤怒和质疑。从陷入“三聚氰胺事件”到多次爆出“质量门”的2011年,蒙牛站上舆论风口浪尖的理由大多不再是行业龙头的辉煌战绩,而是公众对其众多问题产品的不安与质疑。
★“三聚氰胺事件”蒙牛落水
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开展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然而,蒙牛121批次受检产品中却有11批次检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事件”直接导致蒙牛乳业当年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高达数亿元的亏损。
★特仑苏牛奶违规添加OMP
2009年2月11日,多家媒体报道称蒙牛特仑苏添加剂OMP不合法。学者方舟子撰文称,OMP里的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13日,卫生部等六部委组织专家对蒙牛公司使用的OMP食用安全性进行研讨,认为该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指出未经卫生部批准添加OMP,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2月14日,蒙牛集团回应称,蒙牛把OMP原料作新资源食品原料对待,所以不存在申请。OMP与IGF-1不是同样的物质,不会致癌。
★饮用学生奶后集体食物中毒
2011年4月22日,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中心小学700余学生喝完蒙牛学生奶20分钟后,陆续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等症状,16名学生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在家长要求下,200多名出现同类症状的学生被送往榆林市三家大医院接受诊疗,医院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特仑苏致消费者严重腹泻
2011年6月9日,珠海市一消费者在小卖部购买了一箱蒙牛的特仑苏有机奶,生产日期为2011.05.15。不想刚喝完一盒后就出现严重腹泻。该消费者向蒙牛公司反映问题后,该公司承认是他们的牛奶,却拒绝承认牛奶有问题,说他们的产品都有国家检测合格报告,是合格产品,让消费者自己把牛奶拿去检测。
★冠益乳酸奶惊现“虫子门”
2011年7月30日,厦门消费者陈某在超市买回一瓶蒙牛冠益乳酸奶,回家打开发现臭味扑鼻,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搅在一块,挑出来一看,居然全是死虫子。对此,陈某很气愤地拨打电话投诉。然而,蒙牛客服却以时间太晚为由推脱,拒绝到现场。陈某只好留下电话,让其择机处理。
★低脂高钙奶发酸发绿
2011年8月,谭先生一行在长沙某酒楼吃中餐,原装没开封的牛奶,倒出来却是发绿的水。拨打厂家电话后,蒙牛乳业投诉专员竟辩称:“天气炎热,纸质包装难免会出现变质情况,就象一筐桔子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会是坏的一样。产品并没有质量问题,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受高温撞击等因素导致包装出现"漏气但不漏奶",微生物发酵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雪糕里吃出螺丝帽
2011年8月,一网友发微博报料称,拆开买回的蒙牛雪糕时,发现雪糕背面竟嵌有一颗直径约1厘米的黑色螺丝帽!该微博不到一天时间被300余人频频转发,引发热议。网友随后拨打了蒙牛雪糕包装袋上的投诉热线,向蒙牛集团总部投诉。蒙牛相关负责人回复网友表示已经核实此事,公司根据以往经验,经协商最终同意赔偿网友500元,但前提是需要把相关微博彻底删除。
★“随变”雪糕大肠菌群超标
2011年11月,广东省工商局公布第三季度雪糕饮料食品质量监测情况,包括蒙牛“随变榛子巧克力雪糕”在内的12个批次雪糕被查出不合格。其中,蒙牛不合格雪糕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两个重要微生物指标中超标。有卫生专家表示菌群总数、大肠菌群不合格,易引起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严重超标易引发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
从蒙牛小错不断以及不知悔改,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民族奶粉市场销量明显萎缩,当然,谁也不能保证,昨天的国奶粉出局事情,接下来不会发生在国牛奶身上。
这是最坏的结局,没人愿意看到。但担忧也不无道理,毕竟,从国家质监总局在偶尔的抽检中发现这样重大的小概率事件,足见牛奶企业问题之厉,这同时也让人担心,还有多少隐性的秘密,未能被抽检到?今天,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喝蒙牛,那么,消费者还可以选择什么牛奶来“强壮一个民族”?这个问题,需要自律的企业以及真正扶持民族企业的各级部门,一并来作有责任的承诺。
因此春节不喝蒙牛成了唯一选择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