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致癌门内的蒙牛何去何从?
去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其中,蒙牛、长富纯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严重超标。长富纯为0.9μ/kg,蒙牛实测值为1.2μ/kg,超标140%。该批次产品为蒙牛集团眉山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产的250ML/盒包装的纯牛奶产品。
此消息一出,立即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怎么又是蒙牛?蒙牛丑闻频繁曝出,公众已成为惊弓之鸟。但蒙牛依然不断地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
宁高宁的蒙牛问题
相似的话言犹在耳。2009年7月,中粮入主蒙牛以来,宁高宁就多次强调重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公开场合多次谈到食品企业的道德底线。
“食品企业应该把食品安全作为道德底线,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战略,形成一种重视食品安全的文化,要将食品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宁高宁重申“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然而,宁高宁执掌下的蒙牛,表现不仅不尽如人意,并且不断地侵犯公众的食品安全底线与道德底线。
2010年4月,陕西周至县马召镇18名学生在饮用蒙牛牌核桃奶后发生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症状。新京报记者在微博上披露此事,蒙牛找到主管部门对记者施压令其删去微博。
今年4月底,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是国内乳业最大一起群体性中毒。蒙牛给出的解释是,此风波与蒙牛无关。那些孩子们得了一种病,叫癔症。
8月28日,长沙消费者购买的蒙牛高钙低脂牛奶未开封却发酸发绿,倒出来的满是绿水。投诉专员给出的答复是,产品没有质量问题,由于天气炎热,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受高温撞击等因素导致包装出现“漏气不漏奶”的情况。空气进入,微生物发酵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9月12日,马鞍山消费者发现仍在保质期的蒙牛牛奶已经变质,并散发出一股酸臭味。蒙牛乳业(马鞍山)的答复是,主要原因为产品运输中,因撞击致使外包破损,并非生产过程中导致。
9月23日,成都消费者发现蒙牛酸奶中有绿色霉斑。成都经销商称,可能是运输过程中受挤压产生隙孔导致空气进入而变质,并收回了5000余盒同等批次产品。变质的酸奶产自四川眉山工厂,应与本次问题产品同一工厂。
11月7日,在广东省工商局抽查雪糕质量中,蒙牛“随变榛子巧克力雪糕”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两个重要微生物指标中超标,成为唯一出问题的知名品牌。公开信息中并未查询到蒙牛对该问题的反应。
12月,蒙牛产品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M1为已知致癌物,具有致癌性。蒙牛官方声明,否认问题牛奶流入市场。
如此频繁地曝出产品质量问题,不得不让外界质疑问题的根本是否在于企业本身。
“蒙牛历来发生危机,体现的态度就是推卸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
这个企业本身素质有问题。易主之后,在经营手法上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王丁棉直截了当地指出。
云无心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奶源与质控上,“蒙牛的规模是靠拼凑起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现代食品行业意义上的大型”。
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蒙牛来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安全事故频发,对于员工来讲,这事不应该发生的。但是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该有个客观的认识,通过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企业的管理水平,至于好坏,将由消费者自己去判断。”卢建军如此说。
至少,从目前来看,消费者并不满意。曾经,中粮加盟蒙牛为公众带来了一线希望。外界普遍认为中粮的全产业链模式将有助其解决安全问题。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也曾对外公开表示,不会插手蒙牛的架构,但涉及食品安全和蒙牛战略布局,这两件事必须插手。
但中粮入主后,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蒙牛内部的安全监管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卢建军表示,这关系到内部运营问题,自己没有相关资料,并不清楚。
“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拿什么保证不出事情?如果中粮不参与具体的管理之中,说保证食品质量就是空话。”王丁棉认为,过程管理更重要。“出事之后才管,那不叫管理,那叫危机处理、公关处理。”
此事发生后,宁高宁表示:“公司需要反思这个事情,中粮会非常小心地处理这件事情。”事实上,中粮不得不小心处理。此事不仅影响蒙牛在公众中的品牌形象,甚至影响中国乳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国乳业“标准缺失”
“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从危害程度上可以称的上是重大安全事故。”王丁棉指出。此事造成的后期影响甚至无法估量。
“三聚氰胺之后,明年很可能是中国乳业对世界乳业的一个反攻机会,现在又发生这个事儿,丢脸啊!”营销专家雷永军语气中不无充满着对中国乳业的怒其不争,“中国乳业本可以对世界乳业产生影响,但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将中国乳业的地位一再拉低。”
牛奶事件发生也不是第一次了,该处罚的也处罚了,该道歉的也道歉了,态度都很诚恳。为什么事情还是屡次发生?除了企业自身的问题,监管部门恐怕也难辞其咎。
雷永军认为,事件发生后不能轻易说致癌物就是由企业本身造成的,要追根溯源找到解决办法。企业固然有责任,但更为根本的是监管部门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管不彻底、不健全,如果此问题得不到改善,类似的情况甚至更糟糕的情况都会发生。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乳业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并未触及根本。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专家学者认为,乳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奶源。没有大规模集约化的养殖,很难保证规范养殖与奶源品质。
“奶源是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但是监管部门做了什么?奶农的利益受到损失就补偿几百块钱。”雷永军表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更为夸张的是头痛医脚。“问题的根本在于奶源,而监管部门却在生产厂方面进行了诸多规定。
”
魏荣禄也指出,目前中国乳业仍然是“标准缺失”。乳业安全需要三个标准。一是原辅材料标准。在各种添加剂方面有明确的标准。二是生产工艺流程标准。规定了各种流程工艺和杀菌温度等。三是产品标准。前两个标准比第三个标准更为重要。
面对现状,雷永军甚至不无担忧地表示,黄曲霉毒素可能是奶源中的普遍现象。“蒙牛奶源来自多个地方,发生此问题纯属正常。但长富乳品发生该问题则是完全意料之外。”雷永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长富旗下所有牧场他都有考察过,在国内的畜牧场绝对名列前茅。如此牧场还出现问题,着实感到惊讶。
此前长富乳品因采用“先奶源后市场”的发展模式,在武夷山脉建设34个现代化牧场,采用全封闭管道和转盘挤奶方式,加上全封闭“冷链”一条龙,在历次三聚氰胺事件中未被涉及。
雷永军表示,致癌门事件的发生可能涉及到全行业。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加以引导和监管。对养殖场的模式化问题进行引导,对奶农在监管方面加强监管。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