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说 > 新闻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回顾(1月16日-29日)

2012/02/03 11:25     


  前言:行业舆情综述

  亲贝网讯 2月3日消息,农历新年的到来,使整个华夏大地充满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国乳业却不平静,“早产奶”、昆虫奶粉掀波澜。三元“早产奶”事件的出现则犹如平地一声雷,打乱了原本祥和的气氛。而接连出来的活虫事件更让年轻的父母们惶恐不安。

  本应该是高高兴兴迎接春节的日子,中国的乳业市场却因这一件件的质量事件披上了一层阴霾,出事的是企业,打击的却是消费者的信心。面对无时无刻不在出现的乳业危机,我们不禁反问:中国的乳业市场,要不断地出现事故才正常吗?我们的食品安全性就真的这么差吗?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评述(1月16日-29日)(亲贝网配图)

  中国乳业上周信息量2万5千余条、上周信息量4万余条,与春节前几周的信息量相比有了大幅减少。春节临近,蒙牛致癌门事件渐渐退热,人们开始关心即将到来的春节,对乳业的关注也小了很多。但是,节前一周出现的危机事件较多:惠氏奶粉出现活虫、雅培奶粉出现活虫、美素奶粉出现黑色颗粒等,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了网络信息中。因为处在春节假期期间,信息的转载、传播量较少,影响并没有之前蒙牛致癌门事件大。但不断出现的负面信息仍旧给中国乳业敲响了警钟。

  一、一周行业话题榜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评述(1月16日-29日)(亲贝网配图)

  1.三元早产奶:乳品行业的悲哀:继蒙牛、圣元之后,三元再次将中国乳品行业安全推上晕轮风口。三元,这家在食品安全风波中屹立不倒的“抗震”企业,终究也未能“出尘不染”。消费者反映,17日奶站送的三元特品鲜牛奶,竟有一瓶是18日生产的。针对这起“早产奶”事件,昨日,北京三元食品方面表示,“8”和“6”很相近,不好确定是不是“8”,也不敢说一定不是“6”。而目前客服只收到这一例反馈,经初步调查,生产车间和奶站未发现有“早产奶”,公司将继续调查。而不管是“8”还是“6”,三元在这个乳品行业安全的敏感时期,犯了如此低级的数字错误,其不管多强辩的模糊理论都难以服众。

  2.惠氏幼儿奶粉钻出活虫:据《重庆晨报》报道,一名消费者在给女儿准备奶粉时,发现了一条正在奶粉里蠕动的活虫,夜不安寝欲自费送去质监局检测。对此,惠氏售后服务人员表示,已有相关的售后人员跟进。而辉瑞企业沟通部工作人员则对惠氏奶粉的这起事件做出如下回应:惠氏奶粉整个生产、包装过程,全部采取封闭式的工艺流程,由机器和电脑操作完成,肯定不会出现活虫。奶粉在进行包装时,为了保质进行了抽空处理,充入的是氮气,更排除了有活的虫子能够存活。不管企业怎样解释,对于已经出现的事故,消费者已是心有余悸,企业应拿出有力的证据,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还消费者安心与对产品的信心。

  3.雅培奶粉再陷“甲虫门”:据西安某消费者举报,其孩子在食用雅培奶粉时吃出一只甲虫,历经20多天维权依然无果,但当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商家才显示出“积极”的应对态度。时隔一年出现的“甲虫门”再次上演。雅培企业却并未从上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反而无视消费者的投诉,这样的行为必然影响消费者对雅培的看法。作为乳业巨头,雅培应本着负责、安全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去处理这件事情,给消费者和自己一个公正的答复。

  二、一周主要乳品企业公关活动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评述(1月16日-29日)(亲贝网配图)

  1.伊利奶粉,中国信得过的标志品牌:在所有中国本土乳制品厂商中,伊利集团是唯一在液态奶、冷饮和奶粉三大类产品都名列三甲的企业,而且在消费者心目中普遍建立了专业、优秀的奶粉专家形象。在过去的2011年,许多乳品企业多陷入了大大小小的质量危机之中,而伊利则借势起力,以此来树立质量过硬的旗帜,进以获取消费者的信心和好感。

  2.蒙牛发展绿色产业链:据记者了解,作为一个从大草原走出的企业,蒙牛自成立之初便与“绿色”结下不解之缘。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蒙牛在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方面已累计投入4亿多元,而后续投入依然在进行当中。在蒙牛的牧场里,不仅实现了“牛粪可发电,废水来养鱼”,一改人们对传统乳业的印象。蒙牛致癌门事件以后,消费者对其失望至极,而蒙牛只能借助公益、环保等公益性的文章来宣传企业,重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则较为困难。

  3.圣元值得妈妈信赖:圣元奶粉最新事件过后,经过权威的鉴定和事实的分析圣元是安全可靠的!在圣元奶粉最新事件中,我们只看到了各种诋毁和谣言!又有谁会想到圣元优博积极参与到"中华健康快车"公益行动,圣元优博计划捐资1500万元用于该公益项目,圣元优博救助贫困地区的白内障贫困儿童恢复视力,圣元优博为国家扶贫治盲事业做出贡献。目前,圣元优博该计划已持续投入180万。圣元奶粉成功洗脱了“杀手”的嫌疑,圣元也借此大做文章,痛陈冤屈。可这样的文章往往也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很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专心做好产品质量才是展示企业形象最好的、最有力的证据。

  三、行业镜像:中国乳业上演全球化竞争

  对于大多数的奶粉消费者,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者而言,他们所关注的无非是“安全”、“品牌”、“品质”与“价格”等三四个关键词。年轻的父母们面对着“洋品牌”一路上涨的价格不曾想到,其“高价”并不能成为“高质”的支撑,把东西卖进中国也是国外奶粉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刚性需求”;更有洋品牌在国内设立奶源基地,产品与国产品牌高度“同质化”——消费者需要形成更加理性的奶粉消费观。

  在不断上涨的市场需求与产能面前,中国奶粉制造商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日前伊利第10亿罐奶粉的下线,也从市场反馈角度力证了国产品牌正用实际行动赢回消费者的信任,中国乳业信心恢复卓有成效。

  1.中国需求稳定国际乳业

  此前,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之一恒天然的环球乳制品交易数据显示,全脂奶粉价格曾于今年3月达到最高的4958美元/吨,此后的几个月,数字连续七次下跌。尽管11月15日,恒天然的最新一次拍卖结果显示,国际乳制品价格止跌回升。随着希腊国债违约威胁加剧,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引发人们担忧,恒天然近期全球在线拍卖的乳制品均价也略有下滑。

  新西兰银行经济学家道格•斯蒂尔(DougSteel)对上周恒天然拍卖中乳制品均价下滑了1.2%没有太多见解,只是以“不确定性”四个字概括了2011年的国际乳品市场态势。而恒天然主席亨利范德埃登爵士则坦白承认,期望中国这类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能够抵消“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可以想象,“把奶粉卖到中国去”这对于国外奶粉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稳定发展都意义重大。

  2.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消费者就是上帝!而中国年轻的新手妈妈们对奶粉的了解仅停留于“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的层面,而对“洋品牌”的倾向却十分显然。但以“安全”为关键词的洋奶粉同样面临各类产品质量问题,并显现出与国内品牌趋同的问题处理方式。“菌落门”、“克扣门”、“虫子国籍论”“放射性物质”、“致死”等等耸人听闻的关键词都渐渐隐没在媒体一片唱好的声浪中。就连新年伊始调低的关税也无法阻止洋奶粉们一路上涨的价格。与此相对的,国产奶粉口碑近期保持稳定,显示始自年初的行业监管正逐渐显效。

  那些冒风险找代购的年轻父母们面对着“洋品牌”的高姿态不曾想到,把东西卖进中国实际上是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刚性需求”。只不过,商业文化的差异掩盖了“刚需”的迫切性。而且海外代购“洋奶粉”风险大,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障。不断有购买到假货的案例出现,售后服务也得不到保障。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以快件、邮寄或者旅客携带方式进出口的乳品以及饲料用乳品,不适用本办法”。

  3.立足品质,强化安全感

  全国乳品标准委员会副主任杨月欣教授认为,主要是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有存在认识误区。此前几年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造成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不信任的直接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却曾公开表示,2011年二三月份,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市场上婴儿配方奶粉进行了调查,在抽调的24个产品、23个品牌中,外国品牌12个、国内品牌11个。检测的结果表明,国内品牌和“洋品牌”在产品质量没有太大差异。

  而引发轩然大波的“生乳新国标”争议中,其规定的原料乳的卫生标准其实并不等同于终端产品标准。因为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它根本无法构成舆论对于中国乳制品行业规则与产品品质的“妖魔化”指责。

  另一方面,各大乳制品企业执行的企业标准实际上远远高于国家标准。以山西伊利为例,作为伊利奶源的集中蓄养园区,收购原奶的细菌数一般都能控制在50万以下,另一些地方甚至将标准定为30万、10万;而对于蛋白质含量的衡量,更是依据“高质高价”的原则,设定了原奶收购价格体系——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奶,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更会用来生产高附加价值、高科技含量的双高产品。

  国产奶粉所面临的阻力并不是“真不安全”,而是“让人觉得不安全”。国际经济形势注定,“洋品牌”奶粉对中国市场份额的争夺只能更加迫切。国产奶粉当前要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让人“觉得安全”。

  4.中国乳业的华洋之争

  国海证券消费品行业分析师刘金沪表示,目前国内奶粉市场的格局并不合理,洋奶粉在一线市场过于强势,这与洋奶粉最先在一线市场立足不无关系。但从长远来看,国产品牌的产品线会不断丰富,除了将大面积占领二、三线市场以外,必然会在一线市场上与“洋品牌”展开激烈竞争。

  洋奶粉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是从2008年的三鹿事件后,虽然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占据超商的半壁江山,在更广大的二三线市场,却是国内品牌明显占优。

  在国内奶粉市场高强度竞争的催化下,近年来国产品牌在品质和营销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早在2004年,伊利集团即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所、荷兰LIPIDNUTRITION公司、南昌大学等国内外权威营养研究机构,发起全球首个针对中国母乳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7个城市多个母乳样本,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首个“中国母乳数据库”。基于此研发的伊利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金领冠中,独创性的引入了全球领先的蛋白质母乳化技术,2011年12月底推出的优化子产品——珍护更成功实现了脂肪的母乳化,也代表了全球范围内母乳化研究的最高水平。

  正如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分析:“目前我国乳业已发展到行业整合阶段,市场分割局面已初步形成,品牌塑造正在进行中,预计未来行业格局将更加集中。”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奶粉市场上国内外品牌的同台竞争,是中国奶粉市场走向成熟的必要过程。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

分享到微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一键复制
标题链接已成功复制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