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牧场不再生态,蒙牛继续搅局乳业市场
前言:行业舆情综述
亲贝网讯 1月10日消息,蒙牛被检测出强致癌物质的事件已经过去半月有余,消费者的态度也由最初对蒙牛企业不负责任的谴责,到感慨国产乳制品质量的低下,再到无奈于进口洋奶粉的轮番涨价,最后无力地揭开国产奶粉披着洋奶粉“马甲”。消费者似乎也不知道是该鼓励国产奶粉的发展还是应该将其打击到底。
近日,蒙牛又与其上游现代牧场相互指责,指责对方才应该为蒙牛强致癌物质事件负责。双方相互推诿,完全没有了之前“这是自然的生态,也是我们的草原”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一下子反目成仇,看来离分道扬镳的日子不远了。蒙牛没有了自然生态,还能依靠什么重新站立起来?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评述(亲贝网配图)
本周中国乳业的信息量将近4万条,与上周的10万余条信息相比,信息量有了大幅减少。在蒙牛强大的公关活动下,蒙牛致癌门事件渐渐淡去,人们开始去寻找其他的讨论话题。可是在消费者心中,蒙牛多年树立的强大负责的形象已悄然倒下,蒙牛下一步应该思考如何重新建立起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信任,重新回归到乳业巨头的地位上来。
一、一周行业话题榜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评述(亲贝网配图)
1.中粮增值蒙牛股权:2011年12月30日,中粮集团以均价18.689元买入蒙牛220万股,渋资4112万元,最高买入价为18.84元。中粮集团此次买入蒙牛股份后,其持股量由27.96%增加至28.09%。自中粮入股蒙牛以来,蒙牛的蒙牛在食品安全上的表现一直都不尽如人意,也没有按照中粮的模式去发展。借着此次蒙牛危机,中粮增持蒙牛,将更有利于整合蒙牛,强化质量管理体系。不管是中粮意图借蒙牛危机事件吞并蒙牛或是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中粮此次的增值行为,绝对是给低谷中的蒙牛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蒙牛不至于像当年的三鹿一样轰然倒下。
2.国产奶相约再涨价:自从洋品牌惠氏高端奶粉去年12月价格上浮8%,每罐价格突破400元后,国产奶粉也按捺不住了。伊利、三元日前宣布部分乳制品从2012年元旦起开始上调价格,每箱涨1元到2元。蒙牛也已经口头通知卖场,将对低温奶进行提价。国产企业似乎深谙产品价格与利润的道理,总是怕自己的利润被落下,看到国外产品涨价,自己也迫不及待地涨价。殊不知,产品价格应与产品品质成正比,在国内乳品质量问题频发时,仍选择逆市涨价,大有挑战消费者忍耐底线的嫌疑。
3.“洋马甲”折射国内乳业危机:“洋奶粉”出事了!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有网友打算网购“纽瑞滋”奶粉,却发现该产品在原产地“无迹可寻”,疑似“假洋牌”。记者调查后发现,“纽瑞滋”由新西兰两家公司代理生产,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是国产奶粉信任危机中冒出的又一款“中国特供奶”。这样的事情总让人哭笑不得,可转念细想,我们不禁觉羞愧。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产品不敢光明正大地写上自己的国家,却要穿上“洋马甲”?其实,这是我们一直在钻研的问题:如何建立民族品牌,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建立中国的品牌!
二、本周主要乳品企业公关活动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评述(亲贝网配图)
1.伊利奶源地建设:以乳业领军者伊利为例,自2007至2010年,伊利已投入60多个亿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而今年年内,伊利还将投资超过14个亿强化奶源基地的建设与优化,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型牧场两座,在建的牧场有5座。
2.蒙牛以消费者为导向:自成立以来,坚持“好品质绿生活”的蒙牛乳业,从没有放弃在产品创新上的努力,最大化地吸收创新人才、创新技术,不断创新产品。蒙牛负责人表示,在如今乳制品市场上,消费者的首选就是对蒙牛产品最大的认可。蒙牛致癌事件出现后,蒙牛公关不断,不断刊登形象公益性文章,来淡化自身的负面报道,将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3.圣元,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信心:质检专家介绍说,圣元从原材料一直到成品出厂均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整个生产流程有完善、严格的管理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乳制品,身体力行地提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同时为行业规范发展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蒙牛事件之后,各大乳业集团便开始着重强调自己的奶粉质量、奶源绿色,也正是给在食品安全恐慌中的人们一颗定心丸。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希望乳品企业都能够做到。
三、行业镜像:正确看待婴幼儿奶粉中的“假洋牌”现象
继澳优、圣元“假洋牌”身份揭秘后,近日,一款名为纽瑞滋的新西兰婴幼儿奶粉被曝是“假洋牌”。有媒体调查称,纽瑞滋品牌婴幼儿奶粉由新西兰两家公司代理生产,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销售,被人戏称为“中国特供奶”。
1、中资企业披“洋外衣”实属无奈之举
实际上,在国内乳品安全出现诚信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披上“洋外衣”,实属无奈之举。在2008年三聚氰胺造成巨大的伤害尚未完全抚平,随后的三年里,频繁发生“三聚氰胺死灰复燃”、“皮革奶”、“激素奶粉”等安全事件再次加深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歧视和偏见,其结果让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越来越多地向五大外资品牌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中,国产品牌急剧萎缩,苦苦维持,却难以翻身。在投资海外尝试中,澳优、圣元及娃哈哈爱迪生的成功,证明这一发展策略的正确性。对于纽瑞滋而言,他也只是中国乳业资本“海外借道”大军中的一个小兄弟而已。
2、“真假外衣”背后高品质是衡量标准
此次纽瑞滋“涉假”事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自身是否完全是外资身份,而忽略最重要的产品是否安全、合格、有品质保证。澳优、爱迪生、纽瑞滋使用同样进口奶源、海外加工,同样接受海外所在国食品安全多重检验,在运回国内还要接受海关、质检的检测,那么,这些产品与品质过硬的纯进口婴幼儿奶粉又有何不同?
事实上,通过对比,雅培、美赞臣、惠氏,这一年来涉及安全问题不断,而几款“山寨”进口口品牌不仅没有出现类似问题,相反在消费者口中口碑甚好,澳优、爱迪生、纽瑞滋2011年销售量都有上佳表现。可见,无论中资还是外资,只要是能够提供高品质、安全产品的奶粉都是好奶粉,都将赢得消费者信赖。
3、“山寨洋”有望推动中国乳业新格局形成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多美滋、美赞臣、雅培、惠氏、雀巢牢牢控制了一、二线城市65%的市场份额,初步具备掌控市场的能力。这种外资垄断的格局,将不利于中国婴幼儿奶粉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势必造成消费者消费福利的减少。目前,多美滋、美赞臣、雅培及惠氏四家企业年销售额约为160亿元,借助涨价每年从消费者手中直接获取数十亿元的超额利润。
在“山寨洋”和纯进口产品的推动下,2011年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他们已经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获得了约20%左右的份额,这其中发展较好的有:荷兰美素、德国特福芬、法国佳力雅,还包括纽瑞滋、澳优、圣元、爱迪生等中资洋品牌产品。他们依靠“质优价廉”,一方面满足消费者需要,赢得市场青睐;一方面缓慢渐进的拓展市场,冲击着四大进口品牌垄断的根基。
此背景下,澳优、圣元、纽瑞滋以及光明、蒙牛、伊利等企业的海外企业收购,代工和加快对奶源的控制,都将有助于服务未来中国乳品进口,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更加鼓励这些“山寨洋品牌”企业的发展,而不是歧视和打压。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