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救“牛”,洋奶粉疯涨
亲贝网讯 1月8日消息,蒙牛被检测出致癌物质后,曾在一日之内两次道歉。然而这并未能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反而更激起国人对蒙牛不负责任行为的不满与指责。指责其作为中国乳业的巨头,非但没有为中国乳业树立良好的榜样,反而利用消费者的信任欺骗消费者。蒙牛利用公关频频发稿,意图从公益着手,重新树立负责、环保、健康的企业形象,可是效果未尽人意。出人意料地却被“达芬奇”救了。
前言:行业舆情综述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乳业市场可谓是险象丛生、事件不断。从明治奶粉辐射到美赞臣细菌感染再到年末的蒙牛致癌门事件,频繁的乳业质量问题让消费者对于乳制品安全话题有了更多的讨论。
之前被曝光的假冒进口家居品牌达芬奇最近对工商局提起了诉讼,并爆料说央视记者勒索其封口费100万,矛头直指央视。在这样的状况下,达芬奇迅速将媒介和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无意之中将蒙牛从众矢之的的状态下解救出来。蒙牛也终于在经历了一周的指责和唾骂之后,得了一丝喘气的空隙。但蒙牛要度过这场危机,仍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回顾(12月26日-1月1日)(亲贝网配图)
本周中国乳业的信息量达到10余万条,与前几周的2万余条信息相比,信息量呈现井喷是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上周蒙牛致癌门事件,激起了人们关于对产品质量话题的热烈讨论,可见消费者对于乳制品安全性相当敏感。
一、一周行业话题榜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回顾(12月26日-1月1日)(亲贝网配图)
1.谁能勒住洋奶粉疯涨缰绳:日前,有消息称,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启赋”)售价达到了408元。惠氏方面也证实,因为升级配方和成本上涨,价格的确从12月开始上调了。是成本上涨还是借机牟利?洋奶粉趁着中国乳业危机,大幅涨价,攫取高额利润。消费者除了慨叹还有不满,我们到底应该将洋奶粉疯狂涨价的责任归于何人?国产奶粉该如何走出国人的信任危机,重获广大市场······
2.美赞臣奶粉被曝致婴儿细菌感染: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已从全美逾3000家超市撤回了一批婴儿配方奶粉,原因是密苏里州的一名新生儿上周日在食用这种奶粉后患上重病,疑似受到罕见细菌感染,并在撤走维持生命的仪器后死亡。当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时候,国人抓住了洋奶粉当作救命稻草,而如今洋奶粉质量问题频出,叫人也不得不担心:如果洋奶粉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又该做何种选择?
3.蒙牛检测出强致癌物:国家质检总局24日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抽查发现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蒙牛作为中国乳业的巨头、“优质奶源”的代表,却粉碎了我们对中国乳业最后的期望。虽然蒙牛第一时间道歉,但是国人对它却是很失望。
二、本周主要乳品企业公关活动
中国乳品行业一周舆情回顾(12月26日-1月1日)(亲贝网配图)
1.伊利获“首都市民信赖品牌”:近日,北京晨报社主办、《北京晨报食饮周刊》及北晨网承办,搜狐财经协办评选的“首都市民信赖品牌”榜单出炉,伊利、茅台等企业获选。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丰富的产品品类以及不断积累的美誉口碑,伊利获得“首都市民信赖品牌”称号实属实至名归。
2.蒙牛生产公益两不误:纵观蒙牛经营理念,大家不难发现,“绿色生态产业链”是其核心思想。通过亲力亲为的活动,蒙牛将绿色低碳理念推广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来,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蒙牛致癌事件后,蒙牛频频发布公益、环保等文稿,以重新宣传自身的理念,冲淡负面报道的影响。
3.合生元,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行业新标杆:作为专业的奶粉品牌,合生元深知奶牛的生长和孕育环境,决定牛奶品质。合生元作为万千妈妈青睐的奶粉品牌一直领先行业发展,如今合生元婴幼儿配方奶粉从奶源到配方再到技术,无疑是在业界重新树立的标杆,也让消费者对行业高端品牌有了新的认识。
三、行业镜像:中国乳业信用透支,乳制品安全打击消费者信心
2011年,本应是中国乳业涅槃重生,潜心做品质,努力恢复的一年,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提高了标准,加强了监管。消费者本以为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能够彻底“洗心革面”,生产出让老百姓放心的产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片市场上,长期积存下来的弊端依然不断被爆出,中国乳业在这一年仍然遭遇质疑不断。
从专家炮轰奶业标准为全世界最低标准,到权威媒体发文质疑中国奶业新标准的制订过程,再到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中国的乳制品和奶产品一次次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
奶业专家炮轰新标准
6月15日,关于中国奶业新标准的讨论再掀波澜。王丁棉认为中国乳业新标准是全球最差,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
在王丁棉质疑奶业新国标后不久,一些乳企人士也站出来说话。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在7月3日表示,中国生奶标准不仅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上全球最低,而且对抗生素、亚硝酸盐等指标“甚至不做要求”。郭本恒称,用如此低的标准要求生产出高级产品,根本无法做到,“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
两人的言论也再一次掀起了媒体、公众对于中国乳业的质疑。但由于没有权威部门的表态,此事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直到11月底,人民日报一篇揭露奶业新国标制订过程的文章发表,再一次将奶业新国标推向公众视野。
权威媒体揭露潜规则
11月28日,人民日报刊文《谁在制订食品安全标准——专家讲述乳品新国标出台过程》,其中引用参与制订标准专家的话,质疑新国标被国内部分乳企“绑架”。
据报道,在此次乳品新标准制订过程中,一些参与专家称,“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此后,关于新国标制订问题,又受到了媒体新一轮的关注和报道。最后卫生部出面解释称,新国标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是照顾奶农和农业部的利益。但直到今天,当时制订标准的会议纪要依然没有对外公布。中国乳制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再次受到影响。
蒙牛乳业再现含毒牛奶
标准被质疑不足一个月,蒙牛乳业的牛奶则再出丑闻,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脆弱的信任。更让人担心的是,黄曲霉毒素不是牛奶出厂的必检项目,只是抽检项目。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三年之后,中国乳制品行业正在逐渐恢复,各大企业都加快了扩张速度,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管理难以跟上。
“我们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12月25日当天,蒙牛在其官网上连发两封“情况说明”,并表示公司立即将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确保没有问题产品流向市场。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奶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企业收奶的时候要严格得多,但近段时间又没有那么严格,对奶的要求又没以前那么高。”
此前,打假专家方舟子曾表示:中国乳业要重建消费者的信心,关键在于加强处罚的力度,必须让违规企业付出一定的代价。
中国未来乳业的担忧
中国乳业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上,实实在在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中国乳制品质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国内市场很广阔,但广阔的市场、庞大的消费人群是不可以被欺骗的。当有一天,消费者们反应过来,外资品牌进入的时候,中国乳业便失去了战斗的力量,整个中国乳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