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周六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液态奶的抽查结果,其中蒙牛的一个产品的黄曲霉毒素超标,而黄曲霉毒素可致癌。蒙牛“致癌奶”事件再次把中国乳制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本周以来,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股份、光明乳业的股价累计跌幅已经超过10%,但28日这两巨头的股价企稳收涨。而处于风口浪尖的蒙牛乳业28日大幅下挫近24%.虽然自2008年8月份出现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以来,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逐渐复苏,但尚未完全恢复到该事件以来的水平。而经历多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洗礼并存活下来的企业,则成为危机后行业洗牌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在当前国内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国际乳业巨头乘机大举进军中国乳制品市场,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叠创新高等“内忧外患”的市场环境下,去年出现的陕西榆林蒙牛毒牛奶事件、圣元性早熟奶粉事件,到今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再到此次的蒙牛致癌奶事件,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对中国的食品工业造成冲击,也将会对中国的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再次造成冲击。
蒙牛“毒”牛奶冲击乳业股
上周六,在西方圣诞节前夕,平安夜之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其近期对液体乳产品的抽查结果,结果显示包括蒙牛乳液(眉山)有限公司的250ml利乐包装盒装鲜奶等在内的两个产品的鲜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其中蒙牛乳液的黄曲霉毒素M1超标达140%.一时间,国内乳业巨头再次站在了食品安全的“风口浪尖”,在国内外再次引起了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的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再次深深的加重了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的食品安全的担忧。
受此消息影响,截至周二,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股份、光明乳业本周累积跌幅已超10%,皇氏乳业、三元股份等乳业股的累积跌幅也超过5%,28日包括伊利股份、光明乳业等A股上市乳企的股价继续下跌,但在尾盘拉升的推动下,伊利股份全天收涨1.46%,光明乳业收涨1.16%,但皇氏乳业收跌3.88%,三元股份收跌2.49%.而在圣诞节休市后恢复交易的蒙牛乳业(2319.hk)28日收跌23.95%.
逐渐复苏的中国乳业
2008年8月,三鹿集团所生产的奶粉因富含三聚氰胺致使婴幼儿肾结石被媒体曝光,并很快波及到整个国内乳业,处于风口浪尖的三鹿集团也因此而倒闭并进入破产重组,而奶农们以及乳企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在牛奶中渗入可致人肾结石的三聚氰胺,致使整个乳业产业链的食品安全备受诟病,而国家质检部门的无作为,更是使得国人对国内乳制品的食品安全丧失了信心,其时正恰逢全球经济危机陷入最为低迷之时,2008年当年中国乳业乳制品出口一改往年快速增长的势头,转而急转直下,中国的乳制品企业的库存大幅增加,产品滞销严重。尤其是2008年四季度,不少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停产的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开始出现负增长,整个行业出现整体性亏损。
2008年国内乳业巨头光明乳业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度达2.86亿元;伊利股份亏损额度更是高达16.87亿元;蒙牛乳业也亏损9.49亿元;三元股份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经营性亏损也超过1000万元。而受此影响的中国国内乳业新兴崛起的乳业巨头太子奶更是在2009年爆出资金链断裂继而破产重组的“丑闻”。
而处于乳业产业链上游的牛奶养殖业也大受冲击,牛奶鲜奶收购价大幅下滑。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内鲜奶收购价最低仅为0.8—1.2元/公斤,远远的低于2.2元/公斤的奶牛养殖成本,奶农损失相当的惨重,在全球流动性大量释放的2009年下半年,包括玉米等奶牛饲养饲料等主要饲料价格开始大幅的攀升,奶农的成本压力更大,加重了奶农的养殖损失,尤其是养殖奶牛数量较少的散养奶农,开始大量宰杀奶牛,2009年中国的奶牛存栏总量减少了大约200万头,降幅达17.6%.尽管2009年下半年,在国家相关乳业扶持政策出台的情况下,以及奶农宰杀奶牛致使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等多因素的影响,鲜奶收购价有所回升,尤其是进入8月份之后,全国各地的鲜奶收购价出现明显反弹,达到2.4元/公斤的价格水平,进入11月份恢复到2.7元/公斤的价格水平,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平均奶价达3元/公斤,但是随着饲养成本的大幅上涨,以及为保证食品安全而不得不增加的牛奶质检成本,实际上奶农仍处于亏损的状态。
在牛奶下游的乳制品领域,受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国内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明显缺乏信心,2009年中国乳制品累计净进口量高达59.7万吨,同比增加70.24%,进口额达10.28亿美元,同比增加19.31%,其中奶粉进口24.85万吨,同比增加143.94%,进口额5.84亿美元,同比增加45.64%,奶粉进口也在2009年12月份创出了月度进口新高,达2.63万吨;而同期中国的奶粉出口全年仅1.34万吨,出口金额仅3600多万美元,同比大幅下降85%以上;全年乳制品进口量是出口量的50倍。
200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刺激计划效果的显现,全球经济企稳回升,在国家出台相应的乳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以及国内消费者逐渐重返国内乳制品市场,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中国乳制品行业逐渐复苏。2008年末全国奶牛存栏量达1360多万头,而2009年全年减少了400多万头,加上新生母牛犊,2009年全年奶牛存栏量或在1100万头,据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8月份,全国奶牛存栏量约为1300万头,尚未恢复至2008年1360万头的数量;2007年中国乳制品总产量约达1700万吨,但到了2009年前11月份,中国乳制品产量为1761.4万吨,产量超过了三聚氰胺事件前的总产量;但是在价格方面,2009年全年鲜奶收购平均价格由低点的0.8—1.2元/公斤回升至2.85元/公斤,2010年初收购均价曾回落至2.65元/公斤,但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回升至2.95元/公斤,但离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出现之前3.5元/公斤的收购均价尚有一段距离,2011年鲜奶收购价尽管仍然回升,收购价在3.18元—3.21元/公斤,但仍未恢复到3.5元/公斤的高点。在进出口方面,2010年中国的乳制品进出口继续延续2009年的乳制品进出口现状,2010年前11月,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约为66.83万吨,同比增长24.34%,但进口金额同比增幅却高达95.13%;2010年中国乳制品出口总量约为3.09万吨,同比下降9.92%,但出口金额却再度大幅下滑25.7%;2011年1~5月份,我国乳品累计进口数量、进口金额为42.77万吨和13亿美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38.13%和64.56%;乳品出口数量、出口金额为1.71万吨和3064.82万美元,比2010年同期分别增加了20.34%和66.70%.
而光明乳业、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等上市乳业巨头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三季度的财报也都显示了,中国乳业在逐渐的复苏。伊利股份2009年扭亏为盈,净利润恢复到6.48亿元,2010年继续恢复到7.77亿元,2011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4.18亿元,创历史最好业绩;但光明乳业的情况却似乎没有伊利股份那么乐观,财报显示,光明乳业2009年尽管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仅为1.22亿元,2010年也仅为1.94亿元,2011年三季度约为1.6亿元,相比于2007年约2.12亿元的净利润相比,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蒙牛乳业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食品安全或是乳企复苏的“障碍”
尽管经历过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及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乳业“磐涅重生”也实属不易。在国家的不断出台的更为强势的乳制品食品安全管制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乳业在这两年在兼并重组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以来,关闭和自动放弃申请乳业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总计330家,占2008年全行业企业数的21.9%,经整顿再核发新生产许可证,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总数为744家,是2008年企业总数的49.4%,也就是说近一半的企业关闭了。而一半以上的乳制品产能的退出,使得中国乳业的原料、市场均不断的向大型的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企业集中。而截至2011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全国规模以上的乳制品企业有638家,占现存乳制品企业总数的85%以上,这638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85.1亿元,同比增长62.63%.如果以光明乳业2011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55.47亿元,伊利股份189.46亿元,蒙牛乳业185.79亿元计算,国内三大乳业巨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就高达430亿元,几乎占了这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总产值的40%,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
然而,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绩,三大乳业巨头们似乎并不“珍惜”。在2010年4月份,曾在陕西榆林就出现了蒙牛毒奶粉事件,致使251名学生中毒,此后蒙牛很快出面否认,但此后在卫生部通报后,蒙牛还是承认了其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缺陷。2010年8月,又发生了圣元婴幼儿奶粉性早熟事件,此后圣元也极力否认,而圣元的否认也得到了卫生部通报的“支持”。在今年的7、8月份,关于乳业食品标准被伊利、蒙牛等乳制品巨头“绑架”的消费与传闻甚嚣尘上,关于乳制品食品安全的大讨论至今尚未停息过。在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消费信心仍显脆弱的情况下,此次蒙牛再度被曝光因生产管理不当,致使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渗入牛奶的“毒”牛奶事件,再次将国人的目光聚焦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上。
事实上,近几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的“假酒事件”、致使肾结石的含有工业化学品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地沟油事件”、双汇发展的“瘦肉精事件”等等,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食品安全事故更是揪痛了国人的心,中国的食品安全也在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广为诟病,也给中国相关的食品工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使得中国的食品出口面临着更大的信誉风险及其相伴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使得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逐渐失去了信心。
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担忧,如今仍然并没有完全的在国人的记忆中消退,中国奶粉进口数量进口金额的叠创新高则很能说明了问题。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更是严重到了严重打击行业正常发展的程度,2008年、2009年光明乳业、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等乳业巨头的巨亏、2011年双汇发展因瘦肉精事件的业绩大幅度下降等等,均对行业巨头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虽然作为行业巨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国家重构食品安全信心的过程中,顺利的挺过了危机,并成为了危机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如果仍然如此次蒙牛乳业迟迟没有认错并道歉的“傲慢”作为,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扶持,一旦彻底的丧失了消费者的信心,这些巨头们轰然倒塌或许也仅仅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此次蒙牛“致癌奶”事件,信息上的披露“迟到”了两个月,其责任或许更多的在于国家相关机构,但蒙牛初始否认的表态还是让消费者难以接受。而蒙牛乳业“傲慢”或许将会“付出”败退市场的“代价”,而在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蒙牛的败退则意味着伊利、光明的前进。28日蒙牛乳业大挫近24%,光明乳业、伊利股份的股价却趋于企稳,或许更多了反映了投资者对蒙牛乳业信心的丧失,对伊利、光明的“期待”。
当然了,从2008年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每一个行业生产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并不仅限于企业本身,更多的是反映了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因此,此次蒙牛“致癌奶”事件,或许并不仅仅是蒙牛本身的事情,也有可能是整个行业的问题,更是关乎到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认可与认同,一旦消费者消费信心顿失,受到影响的也绝不仅仅是蒙牛,而将是覆盖整个中国乳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出现问题,并迅速纠错,形成机制,对于推动中国乳业食品安全的进步也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