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散抗争”到“联合对抗”,再到遭遇“价格联盟”,最后被“各个击破”……万般无奈之下,山西奶农与乳企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年的价格拉锯战。
作为全国各大乳企重要的奶源基地,山西的情形与全国大环境并无二致。2010年11月17日,山西牛奶牛养殖联合社揭牌。这个“被逼出来的联合社”, 首开我省专业联合社发起之先河,鼎盛时,麾下共收编了山西6市9县的23家奶牛专业合作社,占全省奶牛合作社总数的1/3。与几家乳企叫板的过程中,一度 实现了“变小舢板为大航母,赢得平等主体地位与话语权”的梦想。但终究,胳膊没有拧过大腿。今年3月,为了对付联合社,各乳企联手回击,短短几个月的时 间,这个松散的民间组织被打击得溃不成军……
2008年之前,1公斤玉米1.2元,1公斤饲料1元多,牛奶1公斤能卖到3元左右。如今,玉米1公斤2.6元,饲料1公斤3元,牛奶1公斤的价格却只有2.8元。成本已经翻番,售价却在缩水。
单打独斗
其中,被打得最惨的,要数忻州市的奶牛专业合作社。
曹张乡是忻州市的奶牛养殖重镇。小智村奶牛养殖基地是该乡一个较大的奶牛专业合作社。10月下旬的一天,天气阴冷,狂风大作。当天中午,合作社的当家人杜补贵与邻村的几个同行一起喝了点儿闷酒。
说起养奶牛的这些年,老杜一个劲儿地摇头:“不能提了,一提就情绪不好!”也可能是酒精作祟,这位怀着满腔热血回村创业的国企内退干部,眼里竟溢出了泪花。
1998年年初,身为小智村人的老杜,刚刚从太钢集团内退,回到老家创业,2003年起,涉足奶牛养殖。2006年,在老杜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风波横扫全国。小智村奶牛专业合作社由于日产量太小,被长期合作的国内某乳企拒收原奶。“那几天,白花花的牛奶整桶整桶地往沟里倒。”老杜的心都碎了。
为了扩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老杜跑到山阴的奶牛场去买牛。3天时间,他花了40多万元,买了44头牛,使合作社的奶牛总量达到130头,日产奶量达到2.6吨。
规模上来了,价格却下去了。“2008年之前,1公斤玉米1.2元,1公斤饲料1元多,牛奶1公斤能卖到3元左右。如今,玉米1公斤2.6元,饲料1公 斤3元,牛奶1公斤的价格却只有2.8元。成本已经翻番,售价却在缩水。”老杜说,这几年下来,他在养牛上赔了120多万元。老杜说:“鲜奶收购价上不了 4元/公斤,奶农就没法干。”
为了让乳企提高原奶收购价,老杜什么办法都想了,“请客吃饭”,“改善养殖环境”,“动用政府关系”……但来来回回多少个回合下来,始终未见成效。
2010年上半年,合作社实在无以为继,老杜带着养殖户,跑到太原与乳企讨说法。没想到,不仅吃了闭门羹,还遭到了公安人员的驱逐,搞得“人不是人,鬼不是鬼”。
老杜的遭遇,也发生在忻州众多奶牛养殖户的身上。既然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大量奶牛被宰杀,奶农则转行出去打工。解村的奶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建峰称,原本村里有12个奶站,如今已萎缩到了3个。从整个曹张乡来看,约七八成的养殖户都选择了放弃。
价格拉锯战中的节节败退,使得曾经乳业发展迅猛的曹张乡,如今已风光不再。
联合对抗
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垄断导致价格霸权。长期以来,山西大多数地市的原奶收购被国内某乳企垄断,这恰恰是奶农在价格大战中频频败下阵来的真正原因。
2008年,晋中市王香村的5家养牛大户,组建了“锦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该合作社的养殖园区是一座产业化标准奶牛养殖园区,在奶牛的日常饲喂中,给牛洗澡,挤奶时放音乐,夏天要给牛吃新鲜蔬菜,冬天还要给牛补充营养……
这些投入,使得该园区成本上升。但2010年,原奶收购价一度低至2.6元/公斤。乳企在产品指标检验方面单方定论,极度压价,随意拖欠克扣奶款。因气不过,合作社的社员曾集体倒奶达10余吨,有的甚至还挥泪宰杀奶牛。
合作社意识到,面对处于垄断地位的乳业巨头,单打独斗无法赢得与之对等的市场地位。要想争得话语权,必须走联合发展的路子。2010年4月,由“锦宏” 牵头,联合晋中市富有、威锴、儒牛合作社组建“奶牛专业联合社”。联合社作为高一级的核算单位,对各合作社的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享有统一的资源调配权、生 产管理权、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购销权、质量检验监督权、市场谈判权、合同签订权、统一结算权、收益由联合社向各成员社分配,各成员社再向社员分配。
人心齐,泰山移。在与原合作乳企谈判破裂的情况下,联合社转而与另一家国内乳业巨头合作。“这么一折腾,价格每公斤涨了1元多。”
看到了联合的巨大利好,全省各地的奶牛专业合作社纷纷前来投靠。到2010年10月,联合社又吸收了祁县开明、昌源合作社,忻州的顺祥、建峰、谊源合作 社,阳曲县的四海合作社以及晋中的晋家食品有限公司等成员,形成了一个由6市9县23家奶牛专业合作社联手的联合社,总资产达3.6亿元,奶牛总饲养量达 11500头。
2010年11月17日,山西犇牛奶牛养殖联合社正式揭牌。联合社成员数量占到了全省奶牛专业合作社总量的1/3,原奶供应量也占到了全省原奶总供应量的1/3,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养殖群体。
于是,不少乳企找上门来主动提价,形成了多方争奶源的局面。由于实行统一谈判,统一销售,奶价由原来的每公斤2.6元提高到3.8元,除扣除管理费、公积金外,奶农每向联合社交1公斤能净赚0.45元,这在之前简直无法想象。
首战告捷!
乳企反击
在奶农享受联合利好的同时,乳企的日子却不好过。
经过今年初的全国乳业大洗牌,山西共有12家乳制品企业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证。其中,大部分乳企偏安一隅。真正在全省范围内争抢奶源的,只有两三家。
经历了与犇牛联合社长达数月的价格对抗之后,这几家乳企要么损失了市场,要么增加了成本。采访中,联合社成员告诉记者,今年3月,为了应对联合社,乳企之间迅速达成共识。各乳企联合给奶站下发通知,内容大致为,在约定的时间原料奶收购价统一下调。
除了奶价下调外,各乳企还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这一点,记者在忻州解村的奶牛专业合作社处得到了证实。合作社负责人姜建峰称,通知下发后,他的原奶被划 分给了一家乳企。他曾因该乳企给的价格太低,转而希望销售给另一家乳企,得到的回答是“拒收”。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原本就组织松散的山西犇牛养殖联合社很 快土崩瓦解,只有联合社成立之初的几家合作社还在坚守。
10月底,记者联系采访这几家乳企,希望他们对“低价收购原奶”以及“价格联 盟”做出回应。在其中一家乳企的厂房门口,奶源部一位工作人员称,原奶收购价由该公司总部的财务经过市场调查之后确定。对于乳企联合定价,该工作人员认为 “一定有沟通,如果没沟通,他涨价、你涨价,谁也别想赚钱了。但沟通是高层的事情,一般是集团对集团,地区对地区……”
奶农好不容易挺起的腰杆,再一次被压弯了!
突围有望
取得短暂胜利的联合社,何以迅速被打垮?山西省农业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局副局长马向荣一语中的:尽管各专业合作社联合在了一起,但它们只是一个松 散的组织。政府和农业部门虽然对其大力支持,但工商部门无法给联合社注册,无法发放法人营业执照。因此,在对外交易时,联合社没有统一的账户。乳企恰恰是 抓到了联合社的这个弱点,各个击破,很快将联合社打垮。
显然,农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谈判实力和地位,抵御市场风险,必须改变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老模式,必须走联合发展的路子。
这一点,山西省农业部门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今年1月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推进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 今年4月8日,省农业厅经管局安排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社试点工作。6月18日,运城市5县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成的运城市晋福食用菌农民专业 合作社联合社成立。
与此同时,晋中、长治、大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统计,目前,我省各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已近40个。
为了给联合社的发展保驾护航,10月18日,省人大农工委和省农业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12月1日起,《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将正式施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两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
有了这一条例撑腰,山西犇牛养殖联合社的“命门”便消失。山西奶农联合起来,“变小舢板为大航母,赢得平等主体地位与话语权”的这一天,应该不远了!
行业资讯、企业动态、业界观点、峰会活动可发送邮件至xishuinet#qq.com(把#换成@)。
海报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