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外奶粉无明显差别

经营

2012年04月05日

  在“低关税”政策正式实施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担心,大多数人认为“低关税”将是一把悬在中国乳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外资品牌进军中国的门槛大幅降低,此举将严重冲击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

  然而,从政策实施后一个半月的情况来看,这种担心并未成为现实。国产奶粉凭借近年来不懈的质量坚持和品牌建设,在品质、营销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在应对“低关税”时,也拥有了十足的底气。

  中国乳业已经正式进入“低关税”时代。虽然几大外资品牌纷纷以“集体涨价”这种明显超出常识更超出公众心理预期的手段对中国消费者开了一个大玩笑,但更多国际品牌诸如最大婴儿食品供应商喜宝、达能旗下新西兰最大奶粉品牌可瑞康、欧洲最大有机食品供应商瑞士英雄、荷兰欧比佳、德国美功尽乐宝旗下爱他美、新西兰诗妙健、澳洲益智源、新西兰奥兰等纷纷入局表明,中国乳业的竞争格局改变已经是既成事实。

  “在未来,各种莫须有的名义频繁涨价可以消停一下了”,在最近的一篇署名文章中,乳业专家宋亮认为:“随着大量纯进口品牌奶粉的进入,未来传统几大进口品牌垄断的格局将明显改变,一、二线城市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将会随着新竞争对手的进入,而变得更具竞争性。”笔者认为,市场的变化将远不止与此,更多外资品牌的进入,将进一步推动“洋品牌走下神坛”,实质上的竞争将从“品牌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的竞争,国产品牌完全可以淡定面对。

  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曾表示,“经过近年的整顿和改造,中国乳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现在是国产乳制品质量最好的时期。”尤其是在2011年初,经历了一次异常严格的乳业整顿之后,一批技术落后、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被淘汰,行业整体装备技术水平、生产条件、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原料领域、产品标准和生产质量保障体系上,并不逊色于进口奶粉。

  专业人士告诉笔者,在最为基础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方面,目前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并无实际差别。据悉,目前国内成规模的本土企业基本都是采用国外进口的生产线。在伊利金海奶粉基地全球样板工厂,笔者看到,这座婴幼儿配方奶粉样板工厂配备的全套生产线设备均来自瑞典、丹麦和德国,并且使用了先进的全封闭自动化生产系统及常温双除菌等8项顶尖乳业技术;包装车间甚至按照制药行业的GMP标准进行设计,其中央洁净空调系统则可以使车间里的空气洁净度达到10万级。

  对于伊利这样的企业来说,其在奶源领域的长期大规模投入,已经成为产品品质的有效保障坐拥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伊利,收奶标准也远远高于国家标准。高品质的原奶辅以严格的监测措施,每一车都会通过包括脂肪、蛋白质干物质等在内的117项检测。为了杜绝原奶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漏洞,伊利还在每辆奶车上安装GPS定位仪,让每一车奶都在监控范围内,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原奶的品质安全。

  事实上,2012乳业市场的另一个大变化,在于更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开始谋求建立奶源基地,这无异于对中国乳业的一次正名,对于早已在自有奶源领域持续投入多年的伊利等国内企业来说,前期投入大幅度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节点无疑已经到来。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