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中国婴幼儿用品市场与玩具业融合风潮正举

新闻

2010年03月12日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始料末及的经济危机逐渐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秩序。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出口基地中国,以欧美市场为主,出口份额占据总产量八成以上,受到的冲击较大,面临种种严峻考验。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玩具出口198.3亿美元,同比下降22.46%;广东玩具出口127.54亿美元,同比下降25.29%。

  行业积极谋求突破与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玩具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处于供应链的不利位置,利润微薄,而且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极高。经济危机令得欧美等主要玩具消费市场购买力大幅下降,给我玩具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许多玩具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不悲观不退缩,而是把危机看成是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坚韧前行,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点。

  玩具与婴童这两个行业目标客户群体交汇重叠,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年来无论是从产品、销售渠道还是展览会上看,它们的融合趋势都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积极。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在转变,家长在关注婴童产品实用性的同时,也希望其兼备娱乐性、教育性、潜能开发、机能锻炼等种种功能,这令其与玩具有了很好的交融点;另一方面,无论是玩具行业还是婴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都在寻求新的增长点,都在向相邻行业扩张。尤其是玩具行业,不但出口受阻,近期内销渠道不顺畅的问题也较以往更突出,而婴童行业领域内,近年来瞄准精确客户的“母婴用品渠道商”这一崭新的商业形态发展飞速,其中佼佼者如乐友、红孩子、丽家宝贝、爱婴室等都相当成功,令玩具行内艳羡。双方的合作也就顺利成章。

  “婴童经济”钱途无量

  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多个国家陷入了困境,但中国经济却表现出色,常有亮点,其中“婴童经济”就是最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

  2009年,中国内地诞生了逾1600万个婴儿。社会学家们认为,中国正在经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四波“婴儿潮”,时间将持续到2015年。

  新一波“婴儿潮”的出现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且充满潜力的需求市场。目前国内0至6岁婴童人数近1.7亿,其中城镇婴童逾7000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分析,中国城镇婴童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超过30%。婴童消费支出的前三位是:食品消费(约占婴童总消费的50%);教育消费(占约25%);服装消费(约占5%)。据估算,国内婴童市场规模到2008年底已达8500亿元左右,2010年将有望超过1万亿元。

  中国内地“婴童经济”的强力支撑点是中国特有的家庭结构和“望子成龙”的文化观念。目前中国内地城市普遍是“4+2+1”的家庭模式,即4位老人、一对夫妻加一个孩子。这就可以理解内地“婴童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行为基础。

  两大产业全面融合

  玩具与婴童这两个行业浓烈的融合趋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产品融合:四类玩具早教市场必备

  柔软舒适、内容丰富的游戏垫,被喻为婴儿的“第一运动场”,是一款婴儿学习与锻炼用手抓握能力的婴幼儿成长锻炼用品,同时它也融入了多种游戏元素:响纸、摇铃、BB器等。

  洗澡书,颜色鲜艳,小动物造型的“肚子”上有小书说明,还有有趣的图片让宝宝享受沐浴的同时,锻炼认知能力。

  此外,满足婴儿在长牙期的生理需要的牙胶、促进婴儿听力的智能音乐盒、教宝宝认识颜色、数数,锻炼宝宝手指灵活性的算盘珠……这些婴幼儿成长的日用品都很自然地把玩具元素融入其中,成为启发婴幼儿智力、手脑协调能力的成长必备教具。

  产品融合不但是行业发展顺理成章的结果,有些地方更是“明文规定”,将其上升为儿童早教不可或缺的装备。

  如前段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早教服务机构“提供给0~3岁婴幼儿的教学玩具,必须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根据要求,其中有四大类一样都不能少:一是能促进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玩具:如球类、小攀登架、小台阶、小滑梯、木马、秋千、踢蹬玩具、钻爬玩具;二是能促进精细动作发展的玩具:如穿绳玩具、形状分类、积木、敲打玩具等;三是能促进认知与感知觉发展的玩具:如玩沙玩水玩具、音乐玩具、电动玩具等;四是能促进语言和社会性发展的玩具:图画书、布书、指偶、填充动物和娃娃等形象玩具。

  生产融合:瞄准万亿元消费市场

  正因为婴幼儿用品与玩具在功能、外形设计等方面的先天共性,让它们两者有了融合的可能与基础。许多玩具厂商也把目标瞄准了这块诱人的“大蛋糕”。

  具有多年婴幼儿玩具设计与生产经验的广州东芭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平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玩具在国民经济以及个人家庭中占的消费比重会越来越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对玩具嗤之以鼻,那就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与物质水平是不够发达的。

  据了解,美国婴童经济中,玩具占到50%,而我国婴童经济中这一比例在5%左右,专家认为这属于文化差异。玩具对美国孩子来说是一个生活日用品,他们在“玩”中学习和成长,而在中国,人们常常把学习和玩耍切割开来。受限于国人的惯性思维,玩具目前仍属于“纯消费品”行列,只有当“必需品”满足后,才有“消费”的渴求。

  不过,近年来国人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明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待玩具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一切都在推动着婴幼儿用品与玩具融合的趋势滚滚朝前。

  罗建平表示:“现在的婴儿,根本不愁是否有衣服来包裹他,有奶粉来喂养他,家长注重的是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如果通过各种色彩斑斓、造型可爱的玩具打造出童话般的小屋,以一个很明亮的、赏心悦目的世界来迎接他们,与他们一起成长,那么这种环境会对他以后的性格培养、成长经历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玩具与婴幼儿用品融合的趋势以后会非常明显。”对于融合市场的前景,罗建平表达了坚定的乐观。

  渠道融合:玩具可借鉴婴幼行业

  产品琳琅满目,婴幼儿衣、食、住、行、玩都能在里面得到满足的婴幼儿用品店,同样也是玩具销售的一个渠道。这种销售渠道的统一,正是婴幼儿用品与玩具相融合的一个重要形象体现。

  在婴幼儿用品行业有着近20年经验的广州市世纪宝贝孕婴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志坚表示,他们婴幼用品业界都很希望玩具能够带来销售份额,但目前婴幼儿用品与玩具能够很好结合的始终不多。“以我们的孕婴用品店为例,纯玩具产品在所有经营产品中占的比例大概10%,而且在婴幼儿用品店销售的玩具还是那几个“有限”牌子:百利威、皇室、费雪牌、奇智奇思、迪孚等。”

  业内人士建议,如果玩具企业想打入国内市场,就必须拥用自己的销售团队与销售策划,才可能把服务做好。

  而在婴幼儿用品行业,企业往往在新产品推出之前,就已经把陈列、培训、推广等工作做到位。如日本的贝亲品牌,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每年都会做新品发布会。他们的业务员遍布全国,32个省市都有经销商,每年都会对所有经销商进行集中培训,经销商也要对下面的门店培训,主要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培训会上,订货会的耗时则比较少。

  展会融合:婴童用品及玩具同台亮相

  自2000年以来,中国婴童经济便以年增长率超过30%的高速度在“奔跑”,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婴童产品消费大国。婴幼儿用品与玩具的融合不是单纯的产业结合,而是经济水平提高,人们消费意识转变的产物,一些消费者正在体验着两者融合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为迎合这一蓬勃发展的趋势,国内外不少玩具专业展都有计划引入、扩大婴童类产品。即将于4月8~10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琶洲·广交会新址)举行的第22届广州国际玩具及模型展览会,首次单列出来一个独立展会--广州国际婴幼儿用品展览会,为婴童及玩具企业搭建产品展示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和行业发展。这获得了众多参展商及买家的支持,不但展会规模较上届增长100%,已确认届时观展的专业买家人数也大大超越往届。业界对这一盛会充满期待。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