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只不过是哄小孩子玩的工具而已,经常被人忽视。而今年小小的玩具首次登上了两会的大舞台,出现在政协委员的提案中。
“将玩具教育课程纳入到小学教育大纲,加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教育。这不仅能帮助玩具生产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能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因病缺席,但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主席贾艳敏还是把这个常人看来有点意外的提案带到了会上。
投票:将玩具教育课纳入到小学教学大纲你赞同吗?
贾艳敏委员在提案中写道,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主要是没有钱为孩子购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即便是买,也都大多是从批发市场和地摊购买的价格便宜、功能单一,而且是不安全的玩具。如果在小学课程中设玩具教育课,由政府出资建立玩具教室,则可以让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放心安全的玩具。城里家庭玩具支出较少的主要原因则是家长认为,玩玩具就是浪费孩子的时间,所以更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让孩子弹琴、跳舞,报课外学习班。实际上,这些投入仅仅是提高了孩子的单项技能,并不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并且违背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规律。
贾艳敏委员通过研究发现,玩具课设置是实施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任何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贾艳敏建议教育部尽快将玩具教育课程纳入到小学教育大纲。每周设两学时课程,由政府出资建立玩具教室,制定玩具教育课教室应具有的基本教学用玩具设备要求,根据小学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不同年级玩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规定玩具教育课教师应具有的心理学、生理学基本素质能力要求。
在许多人看来,玩具就是给儿童自己随便玩的,在我国,14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均年玩具消费仅为20—30元人民币,仅为亚洲儿童人均年玩具消费的三分之一左右,是全世界儿童人均年玩具消费的八分之一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儿童人均年玩具消费300美元左右。国人之所以对玩具有轻视的看法,一方面是是因为玩具的教育功能没有被家长们正确认识,另一方面是玩具在教育功能开发的设计上没有实现教育的主题,对孩子智力和动手能力开发的效果不明显。
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是指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之下,玩具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引导训练儿童预习未来人生,使其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与生存能力的作用。作为产品,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之一,在功能层次中是处于上位的。因此,正确认识儿童玩具的教育特性,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对现在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职业的幼儿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讨论:关于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开发,我有话说。
要改变中国家长对玩具的看法,给矛玩具及玩具的教育功能应有的重视,玩具企业应在儿童玩具教育功能的研发和设计上加大投入,让孩子在与玩具游戏互动过程中的身心发育、潜能激发的效果切实可见。
增强玩具的教育性功能应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儿童玩具新品的研发设计阶段,要以激发儿童身体和大脑的积极活动为指导,让儿童在游戏中感知、观察、思索、实验、创造……。这就要求玩具有多变的特征,或是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实验、创造的“工具”性玩具,比如积木、胶粒、几何图形拼板、七巧板、安装玩具等。又如磁铁、天平、音叉、放大镜等,有利于孩子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展。玩沙、玩水、玩泥能促进孩子手、脑的积极活动。孩子对玩这些东西有着无穷的乐趣,他们可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并锻炼才能。
其次,玩具的设计要体现年龄段的针对性。众所周知,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生理方面,身长、体重、骨骼、肌肉、大脑及神经系统等都有不同发展和机能差异;在心理方面,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接受能力等方面也各有显著的特点。因此每个阶段中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的具体要求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玩具教育功能的设计上要认真研究儿童认知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地合理设定玩具目标功能的广度和深度,确切地把握各阶段的训练要求,做到不超前,不滞后,以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儿童玩具的设计要体现艺术性。玩具是儿童熟悉世界的工具,是传递给儿童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等信息的工具,带有艺术特色的玩具可以提高儿童智力和儿童的协调能力。玩具是要有艺术性的,它既要符合艺术的要求,还要符合儿童的欣赏水平和年龄特征。这就要求玩具色彩鲜明,形象性,装饰美观,富有趣味性。玩具也应有民族风格,要吸取民间艺术的优点。儿童的记忆力比较好,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玩具可以加强儿童对各民族的了解和熟悉,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