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父母为何不可轻易否定孩子的自我期望?

滚动

2019年07月09日

  很多父母,因为自己事业有成,就也期盼着孩子能够更胜一筹,似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强才是唯一的代际发展模式。所以,众多父母,都在不经意间习惯于从小就帮助孩子立下宏伟志愿,时刻提醒孩子在远方在未来有他们高远的志向。

  作为父母本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在无可厚非,但任何有效的养育都不是口头上空谈或是内心深处的空想,而是需要体现在行为上。如果当这种期望落实到具体的养育行为上,父母只是一味刻板强制性的把这些自己的意愿推送灌输给孩子,就会直接导致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应独立自主的孩子,却总是被动被迫的劣势地位。

  不仅如此,一旦父母成为主导,就会不由自主地否定孩子的想法,这样一来就极有可能伤害孩子“脆弱”的内心,在这里想要提醒父母们,孩子一辈子都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是任何亦或是否定,在父母面前,孩子的内心永远是最为柔弱的状态。假如轻易否定孩子的自我期望,最常见的便是父母口头上总说让孩子成为有理想的孩子,但在一点一滴的行为上却又处处打压孩子,试问父母,又怎能实现初衷?纵观一个个体的发展,哪一份理想不是靠兴趣、毅力、自信和努力在共同支撑?那些习惯性否定孩子自我期望和评价的父母,又拿什么来滋养出孩子上述学习品质和积极个性?

  一对父母,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在上小学,学习非常努力,对自己要求也很高,每份作业和考试,只要有任何瑕疵和丢分,都会让孩子内心十分痛苦,特别在意。父母看到孩子喜欢学习,自是十分欣慰,但是看到孩子那份锱铢必较的状态,也会很担心,尤其是担心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刻板较真,过于好胜,因为父母还是希望孩子的社会生活中能够“难得糊涂”。最近几日,孩子的状态很好,每次回家都会说,“我今天太棒啦!又考了100分!这已经是第六个了!”妈妈哦了一声,老大略有不爽,嘟囔着“你们怎么不高兴啊?怎么不祝贺我?”这时家里的在上幼儿园的弟弟也走到妈妈身边,“妈妈,我也很棒!今天老师没有批评我!夸我吃饭好!”妈妈略感尴尬地苦笑着摸着弟弟的头,说,“弟弟不错!但是你还得努力啊,没有批评就是最棒了吗?你得提高自己的标准啊!”这时大孩子忍不住开口说话了,“妈妈,你太不会做妈妈了!你争第一,你就说我别那么高要求,让我放松!弟弟要求低,你又说他不努力!你是不是对自己的两个孩子都不满意啊?你干嘛要生我们?”妈妈一惊,突然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顿感语无伦次“我没有啊!我很满意啊!我为你们骄傲!我不是经常夸你们吗?我只是希望你们更好更完美!”“您是夸了,可您总是夸得那么敷衍!夸完一句,您就开始但是、但是,但是才是您的重点!您就是从来都不满意,您和爸爸总是对的,我们总是有错!弟弟有一点进步你们就开心,我有很大进步你们也不关心!”大孩子的话让妈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自己就是不想彻彻底底地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夸奖孩子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虽然都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里有几个孩子的父母常会有亲身感受,在理智上,父母会疼爱关心每一个孩子,但在情感上,你会莫名的想要更亲近某些孩子。人们也许会用投缘来解释这种差异对待,但显然这不足以解释父母的“偏心”。仔细分辨下来,还是父母自己内心对孩子的期望在作祟。

  当孩子的表现高于父母的期望时,父母通常表现出满意;当孩子的表现低于父母的期望时,父母就容易表现出不满。上述案例中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会生第二个孩子,弟弟的到来纯属意外。但是对大孩子就完全不同,因为是第一个,也以为是唯一的一个,从小就总是希望孩子各方面都优秀,超过自己,在这种心态下,他们会更多看到孩子的不足,比如即使孩子成绩已经很好,他们又会担心孩子过于好胜,输在情商,而这种否定孩子自我期望的心态,逐渐成为一种惯性;而对于后来的第二个孩子,因为有了第一个孩子的惊喜,他们对第二个宝贝,反而没有了那么多的期盼和要求,再加上精力也不如以前了,新奇感也逐渐丧失了,对老二的期望反而降下来很多,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开心,在这种接纳孩子自我期望的心态下,他们更多看到孩子的优点,比如即使孩子在同伴中各项表现一般,只要孩子不是最差的,父母就很知足。要不是为了满足大孩子的“虚荣心”,他们根本不想继续“激励”二宝。

  孩子终究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在评价孩子给予孩子反馈之前,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认可和接纳孩子的自我期望,因为这终将指引着孩子走向自己的未来。大孩子追求成绩,父母无需莫名的担忧就盲目否定孩子的自我期望;小孩子追求和谐,父母无需莫名的放松就接纳孩子的自我期望。从个体的独立特性来看,父母也不过是孩子生命中的一对过客而已。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都值得获得父母的尊重,如此孩子才能有独立的人格,才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人生,才可以拥有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他们的每一份自我评价都得到了父母的认可。

  每个家庭父母的期望各有不同,也许会因着孩子的出生顺序、先天优劣势、甚至是孩子的性别,不可避免的对孩子产生不同的期望,这种期望的初衷往往是善意而美好的,但结局往往是可怕而具风险的。

  事实往往证明,父母的期望越明确,受挫的概率就越大,因为孩子的世界父母们不懂,他们常常不按照常理出牌。父母最后的心境,往往不是实际上孩子发展得到底怎么样,而是孩子的发展状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跟自己的期望拟合,拟合度越高,父母越满意,孩子越是背离父母的期望,拟合度越低,父母越会心生不满。不满之后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否定孩子的自我期望。这是封闭保守的父母惯性做法,站在高不可攀的评判台上,审视孩子的一举一动,稍有不符,便立即干预引导。

  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更需要开放的父母,能够充分认识和接纳孩子自己的想法,共情他们,理解他们,认可他们,在他们需要情感支撑的时候,让孩子尽情依靠,孩子想笑的时候,陪着他一起开怀大笑,孩子想哭的时候,陪着他一起伤心感慨,让孩子在情感有所需要的时候,不会感到孤独。

  否定了孩子的自我期望,他们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他们自己,也就否定了他们的人生,在迈向他们未来生活的旅途上徒增了一面令其胆怯和厌恶的屏障。每个孩子,都有权利选择成为自己内心期望的那个人那个样子!

  本文来自@赵博士养育咨询室温暖陪伴微博

+1

来源:新浪育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