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和晶科技陈柏林:幼教行业还需要更多的入场选手

观察

2017年04月06日

  在经济增长疲软环境下,上市公司需要找寻新的业绩增长点,而教育作为逆周期性行业当即成为不二之选。但有观点认为,教育行业属性特殊属于长线行业,上市公司一旦进入必须沉心静气徐徐图之;同样也有观点指出,教育行业对基因要求强烈,上市公司进入后必将面临着诸多问题,所以入行有风险,转型需谨慎。

  3月31日,蓝鲸教育“神仙会”第二届沙龙举办,围绕“融合·探索”为主题,我们力邀立思辰互联网教育CEO黄威,和晶科技董事长陈柏林,和君咨询合伙人、和睿资本合伙人侯瑞琦、威创股份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李亦争,首控基金合伙人吕国文、汇冠股份董事、常务副总裁张辉,光大控股董事总经理兼股票投资主管吴元青,和君资本合伙人、和信融智副总裁林子力、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杨丹齐聚一堂,切磋上市公司跨界教育的“资式”。

  在以“跨界新将VS教育老兵:优劣何在?”为议题的圆桌论坛上,和晶科技董事长陈柏林、威创股份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李亦争、汇冠股份董事兼常务副总裁张辉、和君咨询合伙人与和睿资本合伙人侯瑞琦,结合自身经历与对行业的观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陈柏林谈及了和晶科技跨界做幼教的原因、切入的角度和方式。在他看来,幼教领域依然需要更多的入场者才能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另外他也谈到了上市公司发展中遇到的估值、并购标的等问题,并分享了他的理解和应对之道。

  以下为陈柏林的观点分享,由蓝鲸教育整理。

  和晶科技作为教育行业里的新兵,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晶科技为何切入教育行业?早期和晶科技从事家电智能控制解决方案,在2011年上市之后,做出战略调整。在我们看来,家电的本质是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家庭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电。而家居是楼宇的重要组成部分,楼宇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城市很大、覆盖了很多内容和行业。

  和晶科技聚焦于社区级别的建设,基于智能社区这个基础,我们发现社区是人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社区需要以生活场景为载体的服务,其中有两个方向可以进入,一个是医疗另外一个就是教育。但社区医疗具有两个非常高的门槛,其一是行政管理,其二是受众的心理承受,因为医疗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

  另外一件就是教育,我们把幼儿园、K12之前的教育定义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幼儿园教育大多发生在社区里,很少有人因此穿城而过。但在切入幼教之前,我们认为具有一定难度,因为幼教领域非常分散。在其他学段里面,一个学校可能有几万人,但是一个幼儿园如果有三百人都十分难得。数据统计,现在平均一所幼儿园拥有两百个孩子。现在全国有23万所幼儿园,相关培训机构很多,特点就是分散。

  在我们看来,大致有四个角度切入幼教。首先就是以传统幼儿教育组织的方式切入,按时这样时间很慢,这也不是我们的强项。恰巧当时出现了发展的“天时”,那就是移动互联网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由于智能终端带来的大量数据,很多新的“玩法”出现。而我们完全沿着移动互联网的逻辑切入幼教。这也是和晶科技选择字2014年进入幼教的原因,如果入场过早,PC端难以做成;入场过晚时行业门槛已经提高了。从和晶科技刚刚进入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直在亏损、烧钱到现在。由于上市公司和一般的组织形式不一样,每烧一分钱,后面乘以PE值,那烧掉的就不是一分钱而是几十块钱。诚然这是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坚持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口,可能无法挽回。同时我们也非常坚定地认为,现在行业的优势已经逐渐形成,所以关键在于能否够团结更多的力量往前走。

  除了以传统幼儿教育方式做幼教之外,还有基于独创或者引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技术等切入幼教领域。和晶科技不基于以上几种方式,我们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开放平台,结合更多的人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能够快速传播,所有人都是和晶科技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智慧树的价值所在。为什么前几年O2O会很“痛苦”?本质上由于O2O没有为受众提供价值,使交易更复杂。如果我们能够为其提供价值,所有参与者行为更简单、更快捷,这件事才有存在的价值。

  另外,我认为,幼儿教育是“欠债”最多的领域。K12已经有了多年的政府投入,每年GDP的预算里,幼教领域的补贴占比很少。曾有数据统计,(全国)30%左右是公办幼儿园,70%是民办幼儿园。扛起幼教大旗的基本都是民办幼儿园,也就是说财政补贴是不足的。即使民促法三审之后,快速、大量的财政投入几乎不会成为现实。幼教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和社会资本的投入。

  而这一个领域很容易被调动的,因为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投入都是非常大。所以才有资本向其倾斜,幼教会成为热土。赛道的进入者越来越多,才能够不断催熟这个市场。所以幼教领域需要更多的进入者,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上市公司跨界教育面临的压力

  另外,今天沙龙的主题是上市公司“融合·探索”,此前张辉(汇冠股份董事、常务副总裁)提到上市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市场压力,这无法避免。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面,会有两个重要的指标。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如果(上市公司)不能跳出来、一旦被边缘化,就可能像港股一样,一些港股上市公司交易量极低。但是这个点到底会滑在哪里,是五十亿还一百亿?目前尚不知道。但上市公司都面临着压力。假定一百亿是一个关注点,如果迈过这个门槛成为一个主流的企业,这个可能是第一个压力。

  上市公司或将面临的第二个压力就是估值下移,这将对业绩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上市公司还需要持续的成长性、持续的性感,需要话题集中、盈利能力持续。这些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形。如果上市公司变形了,后果可能惨重。在任何一个行业中,(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不认为所有的行业都应该把规模做大、所有的行业都应该可以进入上市公司。

  在上市公司并购标的方面,如果一、两个人影响了整个标的的生命线,那么我建议这两三个人占成主体,上市公司做客体,这样可能更理性一点。我们在它的背后,才能让它保持持续的激情,不至于陷入整合困境中;如果标的生命线是基于一个品牌或者基于一种组织,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讨论上市公司是否要占主导,这是上市公司在并购之前首先要判断的。在教育行业里,很多创业者的个人英雄主义十分浓厚,这会影响企业的一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强硬收购,后果可能会十分惨烈。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持一种保守型的做法,我们一般做配角,为标的提供服务。我们可以参点股,享受它的成长。一定要在股权上占据主导地位,是具有挑战性的。

  当然,我们认为现在有很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除了上市公司以外还有一些基金。上市公司在逻辑上是一个最合适、最大的PE,投完之后有明确的退出通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其他的中介机构的价值何在?我们认为,在上市公司和标的之间,应该有中介机构的独特优势,来帮助上市公司解决上市公司所不能解决的这种矛盾。他们可以整合一些很好的东西,然后上市公司权益在基金的份额上去体现,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合理的架构。所以说我们很关注行业的投资基金,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1

来源:蓝鲸教育 作者:高頔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