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强制企业收奶治标不治本 呼吁进口奶粉反倾销

观察

2015年01月13日

强制企业收奶:治标不治本

在乳业专家雷永军看来,发生在国内的倒奶和杀牛事件在2015年1月份—3月份可能还会增加,2015年年底或2016年,鲜奶的价格可能会上涨,但这期间,乳业加工企业对高价执行收奶能坚持多久很难说。

雷永军表示,乳企间的竞争比较激烈,有的企业的产品是用进口奶或奶粉,有的企业则用国产鲜奶加工,而进口奶粉和常温奶的价格都远远低于国内的价格,因此,对使用国内鲜奶的企业来说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不利于市场竞争。

据了解,国内奶粉价格要比国外每吨高出1万元,如果生产一千吨奶粉则要高出1000万元的成本,在目前竞争相对激烈是市场格局下,显然企业都会选择便宜的进口奶。

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进口奶粉或超过100万吨,按照8—9公斤鲜奶喷成一公斤奶粉计算,中国进口100万吨奶粉就约等于900万吨牛奶,按 照一头牛每年产4.5吨牛奶计算,进口奶粉数量大约是200万头牛的年产奶量,而国内对奶牛数量本身有争议(700万头-1400万头的说法都有),进口 奶粉无疑对中国的鲜奶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造成卖奶难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对此,雷永军表示,首先是减少进口奶的数量(包括奶粉)。其次,就是增加市场消费。“在2013年奶价高的时候,多家乳业生产企业调整了产品结构,减少或淘汰中低价产品的同时,增加高端产品的生产(而这些产品的原料多数是进口奶),未来企业应该加大中低端产品的份额,来引导消费增加。”

而本报记者走访潍坊的各大超市,保质期在几天的低温鲜奶很难觅到踪迹,多数是高端常温奶占据货架的主要位置。乳企是否在国内奶价如此低的情况下加大中低价位产品的生产,这需要企业的态度,毕竟低端产品的毛利率低。

乳业资深分析师宋亮,对于当前奶农卖奶难也表达了赞同,他认为,政府应该对当前奶牛养殖进行管理。“目前国内奶牛养殖规模与国外不对等,如果不控制 进口奶粉的数量,将无法彻底解决奶农卖奶难问题。而中国未来的养殖市场的主体就是目前这些中小养殖企业。在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以后,散户的比重已经 不足5%,目前70%左右都是小规模养殖,小规模养殖代表了我国乳业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当前杀牛倒奶的现象主体是他们。在现阶段,应该加快我们对现 有的食品标准的修订,进口乳品的快速增长对国内的冲击本身是不合理的,它打破了国内进口和国内奶牛的平衡。”

中国乳业市场:也需要反倾销

根据农业部近日下发的《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下称通知),要求各地要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要求 各地密切关注生鲜乳生产、收购情况,实行奶业生产周报制度。要充分发挥地方奶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的作用,维护生鲜乳正常收购秩序。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大奶业政策扶持和生产救助力度,抓紧落实奶牛良种补贴、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已有的扶持政策,保护 奶农养殖积极性。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奶粉收储补贴、救助奶农补贴、信贷金融支持等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奶农度过难关,切实把损失降到最低。

对于上述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山东部分企业也在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在执行与奶农的合同,不过,对于能否长久,奶农心里也没有底,因为他们清楚,造成奶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便宜的进口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口奶粉高价垄断国内市场时,中国曾拿起“反垄断”利剑来对进口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如今,在国际低价奶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是否也应利用法律之手段来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呢?

有乳业专家呼吁,中国的养殖业不要成为第二个中国大豆。“奶牛养殖业的产业链很长,是农业的核心,这个产业不能沦陷,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农业的安全,因此,乳业的养殖不能全部市场化。”

于是,有业内人士提出,国际乳企都将目标瞄准中国市场,低价的背后是否也违反了倾销政策。中国应该效仿欧盟对中国光伏反倾销之手段来维护国内乳业市 场的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利用法律手段采用反倾销手段来推动针对乳业的相关标准制度。其次,政府设置临时储备来平衡市场供需,并加快土地流转,让中国的养 殖业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解决成本高等系统性问题。”宋亮表示。

而在雷永军看来,中国的乳业市场目前是内忧外患,内忧是国内产业没有应对措施,外患则是全世界的乳企都蜂拥中国市场。“欧洲等国家对奶牛养殖都有配额限制,中国的乳业也应该有国家层面上的顶层涉及。”

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全球乳制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应对措施似乎没有跟上,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乳品产业给予重视,可以考虑对进口奶粉实行双反。


+1

来源:证券日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