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奶粉消费崇洋媚外严重 恢复或需根本性制度解决

新闻

2013年05月13日

  08年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国内外后,消费者对奶粉“崇洋”心理开始泛滥。据报道,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场占据超过70%的份额,在高端奶粉场所占份额甚至已达90%以上。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中国消费者崇洋媚外心理。一项对白领妈妈的相关调查显示:九成白领妈妈给孩子喝的是进口奶粉。其中一些人更是借助网购买洋奶粉、或是托人从国外邮寄原装奶粉。

  对国人而言,崇洋媚外,从来都是个贬义词。与其说消费者在崇洋媚外,不如说是消费者在图安心。数据显示,2012年五大洋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合计市场份额接近60%。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更是从2004年起就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九成以上。

  原因探析:

  消费者对国产奶缺乏信心

  在商品市场里,大多数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即使对小白菜都会左挑右选,讨价还价。而在奶粉选择中,为何会出现集体“不理性”?

  对于内地人购买洋奶粉,崇洋媚外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档奶粉有需求。第二,境内外的高档奶粉存在一定的价差。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现在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还没有恢复。

  一方面,继三聚氰胺危机之后,中国乳品企业又曾先后爆出“皮革奶”、“黄曲霉毒素”以及“变更生产日期”等一系列负面消息,让中国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品质量的信心一再动摇,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者更是想尽各种办法,购买原装进口的奶粉。

  另一方面,政府未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体制也导致消费信心不足。洋奶粉虽然也会出问题,但只是某个批次的产品出问题,范围小且召回及时、处罚严厉。与之相反,国产奶粉一出问题就牵涉到整个企业或行业,且处罚时顾虑太多,力度不够,经常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久而久之,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恨屋及乌”,滋生了“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的心理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相应的法律、规范、标准可能都会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就会导致认为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一定会好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这种迷信发达国家的情节在奶粉的质量安全判定过程中很影响消费者的观念。

  最后,公众普遍质疑的国内奶粉标准问题。在国内倡导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下,家里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心上宝,当然宁愿花高价买国外奶粉。近日,被爆出国内奶粉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媚外心理:

  洋品牌的傲慢与假打

  中国消费者崇洋媚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洋奶粉的直线涨价和超市专柜到处都是假洋鬼子。

  近日,媒体调查称中国内地部分洋奶粉价格为原产地4倍。媒体称,乳企业借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虚涨价格,内地的部分“洋奶粉”售价为全球最高水平。

  洋奶粉的高定价,或许可以归因到内地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售价相差4倍,这显然有违市场原理。此外,进口奶粉有过关成本,但是成本税收成本不高,所以这并不是造成进口奶粉价格高升的原因。

  经济规律体现,价值决定价格,价格随着价值的上下浮动。可是,洋奶粉的连番升价明显与奶粉价值背道而驰。只是消费者对洋奶粉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升而已。

  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导致的另一后果就是到处都是假洋鬼子。“中国乳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想通过"洋品牌"武装自己,这些企业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对企业来说,这样做也是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如市场发展不好,撤离的、牺牲的仅是"洋品牌"一个品牌,而非整个公司。”业内人士评价道。

  “其实,国内很多行业都存在类似现象:其中某个品牌在海外注册,但这些海外注册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空壳",就是常说的"左手倒右手"。”一位业内人士道。

  冒充假洋鬼子的事情似乎一直都没有断过:2009年6月,宣称奶源100%进口的施恩奶粉被曝出使用的奶源全都来自国内;2011年11月,号称新西兰原装进口的生命阳光牛初乳公开致歉,承认其在外包装上标注的“原装进口”字样并不规范……不过八成进口奶粉被曝都是贴牌生产,如此高比例还是令人相当吃惊。

  解决措施:

  根本性的制度需解决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婴幼儿占世界比重也很大。为了保护“祖国的花朵”的健康,面对国内奶粉市场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势,重建国产奶粉的信任需要从根本性的制度措施进行解决。

  奶制品的生产链条较长,把住好生鲜乳的质量关口,因为这是奶粉质量保障的源头。

  一方面,要重建国产奶粉的信心,就必须采取“国标”与国际接轨或者同等的标准甚至是更严的标准。但是,至今国产奶粉的“国标”,仍然只能说“差异微乎其微”,其中有些基于体质和环境的差异可以理解,但更多共性方面的微乎其微的“差异”,就给国人造成了“国标”低下的感觉。加之2011年制定的乳业新国标,被称为标准“全世界最低”,连带印象和影响加大了国人对国产奶粉品质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质检信息必须独立且真实。虽然,现在质检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了对国产奶粉的抽检力度,2011年起更是“月月抽检”,但由于公众对检测机构本身公信力的怀疑,加上前后不一的说法,比如国产奶粉,3月3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说99%是安全的,现今又一下子变成了100%是合格的,不仅存在数字上的差别,更是存在“安全”与“合格”的概念替换,这不仅没让国人增强信任,反而加深了国人对质检信息真实性的怀疑。

  最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惩罚性赔偿制度。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时,也出现过类似的食品安全危机,但经过法律完善和制度建设方才由乱而治,这其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就是一个“杀手锏”,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都可能只有破产一条路。而我国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双倍赔偿”,还是《食品安全法》中的“十倍赔偿”,都起不到惩罚的效果,加上“三聚氰胺赔偿基金成密”的事情也是常态,如何让国人不对“万一”中招的后果担忧呢?

  怎样才能重建国产奶粉的信任,根本性的制度问题不解决,“喊破嗓子”的效果可能也十分有限,只有有的放矢,真正“甩开膀子”改革,先建立起对制度的信任,然后才能水到渠成。

  在这个意义上,重建国产奶粉信任的速度,取决于“甩开膀子”的力度。

  无论是中国红十字会还是中国乳制品行业,重建信任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付出更高的生存成本,所以信任的重建尤为重要。

  另外,专家提醒,购买奶粉切勿跟风,购买奶粉要根据宝宝的情况而定。“很多家长其实都是跟风买奶粉,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那么好,还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专家表示,奶粉好坏与否,要根据宝宝的个人情况确定。因每个人的吸收、消化、代谢能力不同,如果宝宝食用后大便正常,无***、无腹泻等现象,体重和身高等指标正常增长,才说明这款奶粉适合。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