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卖奶难事件持续发酵 谁在消费倒奶之痛?

观察

2015年01月23日

近期,国内一些地区奶农“卖奶难”的现象经过媒体的大量报道,迅速演化成中国奶业的“大事件”。 不过,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此次奶农“卖奶难”现象是中国奶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历的必然阵痛,而且此次“卖奶难”的主体大多是粗放经营的小型养殖户,规模 化养殖场几乎安然无恙。然而,为何局部的、个别的事件却给社会造成“惨痛”的印象,谁在推动这些事件的持续发酵,背后的缘由值得思考。

平心而论,一些养殖散户在市场行情好时纷纷投资扩大养殖规模,却没料到市场风云突变,出产的大量品质管控不稳定的原料奶无处可卖,陷入亏本的境地, 这的确令人痛心。这些散户无疑是此轮“卖奶难”事件的直接受损方。但市场竞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在我国奶业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落后产能必然遭遇淘汰。在 这一过程中,奶农也在随着行业的发展转型升级,少数奶农由于养殖方式落后,所生产的原料奶质量不稳定,达不到国家和企业规定的收购标准而遭到企业拒收,此种情况也在所难免。因此,不能排除的是,个别奶农有意放大企业拒收其原料奶的影响,以此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希望能得到企业和政府的更多补偿。

不久前,网上爆出的“河南新乡鲜牛奶滞销 新乡奶农用牛奶浇地”的图片报道即是对事实的夸大炒作。该报道称:“1月9日,河南新乡一养殖小区,奶农用鲜牛奶浇地,每天有1吨牛奶倒进下水道。”后经《中国青年报》记者实 地调查发现,事发地的绿莹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奶牛小区确实出现了滞销情况。不过,并非像网上盛传的“农户将多余的鲜牛奶用来浇地”,也绝不是“1天倒掉1 吨”。合作社负责人反映的真实情况是,卖不了的牛奶将由奶农按各自的产奶量大小收回去再利用,奶农一般以零售或饲喂犊牛等方式自行处理部分生鲜乳,直接倒 牛奶的情况少之又少。至于为何有“用牛奶浇地”的图片传到网上,经调查,是因为在该合作社挤奶期间,有两名河南当地媒体记者前来采访,部分奶农情绪比较激动,开始在挤奶厅倒奶,让记者拍照,后又到附近麦地倒奶让记者拍照,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短期利益。

如果说在此轮“卖奶难”事件中利益直接受损的个别奶农为了扩大事件影响而进行人为炒作尚能勉强理解的话,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配合奶农用摆拍等方式制作“奶农倒奶浇地”、“奶农倒奶喂猪”等新闻,则在舆论上形成了“倒奶杀牛”的恐慌氛围,不利于市场稳定和行业的长期发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卖奶难”事件的发酵,一些影响行业发展和转型的“杂音”开始出现。比如,有所谓的“专家”透过媒体渲染,导致“卖奶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巴氏奶发展严重不足,只有通过大力推广巴氏奶才能扩大企业对原料奶的收购量。然而,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乳业专家的反驳。有乳业专家对此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到底选择哪种产品品类作为主流消费品 种,是由其国情决定的。由于人多地少、奶源北多南少、运输半径极大等实际国情导致了我国不适合大力发展巴氏奶,同时决定了我国常温奶占据市场主流的局 面。”可惜的是,这种深刻的见解在“倒奶”事件初始被部分媒体屏蔽或忽视,而其产生的后果极有可能是误导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道,“若按照部分利益群体透过媒体发表的观点,一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巴氏奶,常温奶乳企会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这种压力一旦传导到行业上游,大量北方地区的原奶就会真正面临无人收购或减少收购的问题,进而推动行业走向崩盘。”

其实,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离不 开奶农、企业、政府的各方努力,也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正确引导。当前,随着媒体的深入调查以及更多权威专家的理性分析,“倒奶”事件的真相以及根本问 题日渐浮出水面。正如上述分析,对这些问题的厘清和辨别直接关系着奶业养殖的转型升级以及中国乳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尤其行业发展的特殊时期,更需 要各方冷静应对,排除干扰,合力前行。


+1

来源:光明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