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儿童影片市场潜力大 不应被遗忘

观察

2014年08月11日

七八月,“暑期档”国产片保护期间,《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闺蜜》、《后会无期》等主打青春题材影片扎堆影院,儿童故事片却被大银幕遗忘。

生在眼下的孩子,之于影视,是万幸的,又是不幸的。

说到幸福,是因为现在有了这么多可供选择的影片,网上的、碟片的,五花八门,乱花渐欲迷人眼。说到不幸,是因为真正能经得起看的、能称之为经典的影片,实在是凤毛麟角。如今,大量的影片,要不就是从外观抄袭地拍摄模式,要不就是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擦边球,大人看起来都心惊动魄,何况孩子。

如此说来,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幸福,那时候,影片的篇目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多,但每一部几乎都是经典,《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等等,一个比一个好看、耐看,都是精品,家长也不用担心影片会毒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一家人,可以放心地端坐在影院仔细观摩,也不会出现让大人担心或脸红的暴力、色情镜头。

对于2014年暑假的孩子们而言,这个假期他们是可怜的。炎热的夏日里,趁着披着保护期这块遮羞布,各种“扯淡”的影片纷纷抢滩国内院线,尤其是提前怀旧、畸形言情、炫耀无聊的所谓青春片,让人眼睛直晕。这些片子针对的对象,是成年人,却没人关心成年人的孩子,让人心不甘——怎么没有适合孩子看的影片啊。

为什么适合孩子看的影片会越来越少呢?原因有多个,一是现在有的导演总以为自己是思想家、哲学家,总在考虑人性、战争、灾难一类的大命题,他们不屑于拍儿童影片。他们认为拍儿童影片是侮辱自己的智商。二是有些导演就喜欢拍烂糟糟的商业影片,他们认为儿童影片纯属不赚钱的小儿科,尽管商业影片烂得还没有家庭录像好看,但赚钱,像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这类商业影片,通过拙劣的包装就能忽悠一干人到影院买票观看,这跟中国影迷鉴赏水平有关。三是有的导演或电影厂,小资情结严重,就爱拍摄很个人化的文艺影片,爱装深沉,有的影片通篇不超过100句对白,影调也暗无天日,主题思想迷糊得像痴人说梦,别人休想看懂,他们却管这叫文艺。依笔者看来,这叫行为艺术或抽风。

如此看来,从创作层面来看,儿童影片的确成了爹不疼妈不爱的弃婴。这该怎么办?其实除了国家政策引导之外,在国内扶持几家能叫得响的专业儿童电影厂,对儿童影片应该予以资金补贴或倾斜。以前中国有过战绩不俗的电影厂,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销声匿迹或日渐式微了。

国家层面,应该通过舆论让电影厂和导演们看到儿童影片的责任和前景,儿童消费市场巨大,一个六一儿童节的公园门票或动物园门票收入就可窥一斑。

现今,各个学校周边的教育相关产业,也能说明儿童消费市场的潜力,怎么能说儿童影片没市场呢?

+1

来源: 田晓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