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婴童代工企业:在嗨声中死,还是在炮声中生?

经营

2014年05月25日

代工企业老板最关心的一个伪命题

婴童代工企业: 在嗨声中死,还是在炮声中生?(亲贝研究院配图)

代工企业老板最关心的一个伪命题

生意当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代工企业的老板。这个群体在私下交流时,他们总会关切地询问对方一个充满梦想的问题:你说做品牌,到底是做高端品牌好,还是做中低端?

其中,不乏一些人当听到有人给出“做中低端”的建议时,就会不屑地大声说:我的产品质量这么好,凭什么不能走高端!

问题是,质量好就一定可以走向高端吗?

而且,走高端或低端,真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吗?

当然,如果你确实有钱,烧个十年八年的钱都扛得住,也能请到一批设计、生产、市场方面的顶尖人才加盟,做个小品类里的高端品牌,不靠中低端产品来拉动,也未尝不可。

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般身家,就像马云说的那句话:活着,仍然是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第一目标,只有活着,才有后来的发展。

高端还是低端,这个纠结的话题,其实是个伪命题。与其在做高端或低端的利弊上争论,还不如务实地问自己,从哪个价格区间切入,更容易活下来。

活下来之后,如果发现其他价格区间自己能渗透进去,就继续切入;如果发现切入不了,就做好自己所在的价格区间,成为这个市场板块的第一。到那个时候你再来反省自己,到底是在高端还是在中低端,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

独唱VS扎堆

找准自己的市场切入点,从哪个价格区间切入,用什么样的卖点来让自己超越竞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是让自己的生意活下来的关键所在。

有很多人说,切入点就是找市场的空白点,别人不做你来做,占据了先发优势,就能成功。这种说法过于片面。

比如婴儿腰凳这个品类,在300元以上的价格区间,竞争较少,基本是市场空白,只有不到10%的消费者在购买。如果一开始就切入到300元以上高端区间,销量将极其有限,资金周转慢,老板需不断输血投入来养市场,最后必然让自己陷入绝境。

为了让自己的选择不至于盲目,企业首先需要确定各价格区间的人数购买占比和销售额占比,知道在哪个区间的购买人数多,符合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心理价格预期。

做生意最讲究“扎堆效应”,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跑,哪怕自己只获取5%的顾客,都足够让自己活下来,所以购买人数多的价格区间,往往会是产品切入的首选。

但是也不要太冒失,紧接着做的一个动作尤为重要,就是切入这个价格区间,自己如何超越同区间的竞品,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企业必须首先做各渠道的市场调查:消费者是谁,为什么买,为什么不买,使用情景和顾虑是什么?同区间的竞品,是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的,自己是否能做得更好,或者做出不同?

做好这一步有两个执行上的关键,一是如何做有效的市场调查,并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二是如何与竞品对比,找出真正能超越竞品的卖点。

市场调查,还是尽量不要过多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定量、定性调研工具。不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消费者访谈,无论你的方法多么科学,都难以做到真正有效。

请相信,最好的调查是在购买和使用的现场,最好的调查方式是你亲自在电脑前用旺旺做客服,或者站在柜台上卖货,只用短短两三天,你就可以非常清晰地判定消费者是谁,他们为什么购买,买去干什么,有什么顾虑,并且消费者还能清晰地告诉你,你的竞品做的好与坏在哪里,你的问题在哪里。

超越VS错位

真正的生意人,全部是从市场一线摸爬滚打过来的,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就知道子弹往哪里打的市场人。

就像找与竞品差异的卖点,靠想象和猜测(所谓的“洞察”)是无法确定的,真正有效的是你去看看竞品的消费者,他们买了之后的评价是什么,他们觉得竞品好在哪里,差在哪里,然后反问自己:

1.在竞品的优势点上,我是否能做得更好?

2.如果难以做得更好,我是否能在顾客关心的其他问题上胜出,与对手错开?

比如说婴儿理发器,在与对手的对比分析中,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大部分集中于“声音小”“可以防水,用水来冲洗”等。

这时候摆在你面前的有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思维方式是如何在竞品的优势点上做得更好,消费者认为对手“静音”,你是否能做到分贝更小的“超静音”,消费者认为“可水洗”,你是否可以做到“防水级别更高的八级防水”;

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对手已经做得很好了,自己很难超越,那就反过来再看,消费者除了这两点,是否还有其他需求?很快你就能发现,爸爸妈妈们购买婴儿理发器,内心潜在的心理欲望,就是希望能自己给宝宝理发,做出各种有趣的发型。

那么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将自己的产品包装成为“可做各种发型的理发器”,不再与竞品在“静音”“防水”的卖点上打架呢?

这个卖点足够特别,足够与对手形成差异化了,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但你先不要欣喜若狂,在没有经过卖场实际销售检验之前,请将这个卖点作为暂定的策略。

后面可靠的动作应该是:先在这个价格区间上试销,确实能卖货,那这条路子就是对的;如果消费者觉得不值钱,不会因为这个卖点来消费,那只能果断放弃,另寻途径。

真实的市场竞争,就是这般有趣。想要精准地超越竞品,就需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不断的卖货试销来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卖点。靠拍脑袋和所谓的市场洞察来确定,就是偷懒。

固守VS灵活

找准了价格切入区间和竞争卖点,管理者紧接着要做的,就是用最好的产品款式和包材视觉设计来表现卖点,并在推广方式上制造足够的性价比差异。

在这个环节上的努力方向是:一推出就能让消费者惊叹,毫不犹豫地促成购买。

只要这个切入点能让企业生存下来,顺利产生现金流,企业便有足够的精力以此为根据地,向价格区间以上或以下来拓展产品线。

没有必要一开始就给自己框定价格区间的定位。比如只做中高端或只做中低端。管理者需要仔细辨别所在品类的市场机会:向价格区间以上来延展产品线,是否能切入上去,打败那个价格区间的高价竞品;向下延伸,又是否能取代先前的低价走量的竞品,并在成本投入上可以得到平衡。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者面对商品的选择依据永远是受限的,或许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会永远存在。

所以,不必简单地认为你做了低端,高端价位的消费者就会因为你低档而抛弃你,只要保证在高、中、低端的价格区间,均对应有不同功能、不同设计的产品,给顾客提供的是不同价值,各渠道产品线全部错开,在设计、功能、定价和利润等方面差异化,就会避免高价和低价产品冲突、不同渠道的价格冲突和不同地域的窜货。

而且,这个产品线和价格定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河水一样,涨潮时,河堤会变成低端;落潮时,河堤又成了高端。

市场价格区间的变化,也是随着对手的变化不断调整的,今天产品的主流价格区间在100元~150元是走量的中低端市场,到了明天,随着竞争的加剧,整个品类价格下沉和利润打薄,100元~150元会变成高端市场。

僵化地固守高端或中低端,都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企业原来可能靠100元~150元区间的产品切入,成为市场第一的品牌,但当市场整体下沉到50元~100元时,产品线也应该随之调整,将老产品价格下沉,用新功能产品填补原有价格区间。如果不调整,整个品牌的产品线全部集中于利润产品,缺乏走量产品的拉动,马上就会导致企业库存周转率大幅下滑,现金流减慢,固定成本增加,经营也会随之陷入困境。

比如做婴儿理发器的易简,始终不愿屈身切入到50元~100元价格区间,仍固守100元~150元,最终导致自己市场第一的位置不保,进而导致整个产品线动销减慢,经营形势急转直下。

其实这也是在提醒我们:高端切入,需撑得住、耐得住寂寞,没有中、低端的相互施以援手,过程会很痛苦。笔者推荐相对可行的做法,就是针对市场的走量区间先切入,哪怕不赚钱,先让现金流动,活下来,然后再逐步拓展到利润产品区间,跟随市场的竞争态势,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线和价格体系。

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将自己的产品包装成为“可做各种发型的理发器”,不再与竞品在“静音”“防水”的卖点上打架呢?

针对市场的走量区间先切入,哪怕不赚钱,先让现金流动,活下来,然后再逐步拓展到利润产品区间。

+1

来源:Tim 作者:钟超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