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产业网

暴利裹挟的幼小衔接班到底有多值?

经营

2010年09月07日

  这个假期京城幼小衔接班着实火了一把,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除了本月初正式开放的由东城区花市小学与大地幼儿园共同设立的北京市首个公办幼小衔接班外,其他均为私立幼儿园或教育机构。幼小衔接班的目的是为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进入小学“打基础”,专家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监管,在逐利心理驱使下,部分收费高昂的幼小衔接班已沦为赚钱工具。

  650元/天多训练注意力

  在“一家只有一个金贵宝贝”的今天,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们不惜拿出超过家庭月收入过半的金钱让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幼小衔接班,接受所谓的早教。

  上周末,记者来到一家名为“金色雨林”的儿童培训机构,十余名“准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教室里接受训练。在名为“感统”的训练课上,一名身材高大的男老师正指挥着孩子们进行“趴地推球”——每个孩子脸朝墙壁趴在一块木板上,将手中一个皮球反复推向距离头部约40厘米的墙壁,每人至少推100下才算完成任务。100下推球完成之后,在老师统一指挥下,孩子们又各取一个直径60厘米的皮球坐在身下。

  “这个课程是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手部力量,同时对触觉、空间方位的认知和眼手协调能力都会有提升。”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这位男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毕业于一所体育院校,这些年一直从事幼儿体育教学,“我认为对即将上小学的孩子进行这种训练十分有意义,他们的手部力量发达了,将来握笔必然有力,一些在课堂上可能会坐不住的孩子也会通过这个训练提前进行纠正。”

  除了训练手部力量、为将来孩子们上学后实现“握笔有力”外,在这个幼小衔接班里的另外几间教室里,一些孩子在做针线活以及进行拼音和阅读的学习。对于上述课程,相关老师告诉记者,教孩子做针线活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性,进行拼音和阅读的学习则是为将来的课程打基础。

  记者看到,这家幼小衔接班的宣传单上写着“为提升孩子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发展适应学校的能力、塑造个性品质”等内容。据了解,这里的幼小衔接班每天6节课,每天课时费为650元,如果上满30天,则按照暑期优惠收费,价格为7500元。

  “来上幼小衔接班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多为高收入人群,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很舍得花钱。”在该教育机构负责人朱女士看来,30天收费7500元并不算贵,许多幼小衔接班月收费过万甚至更多。

  高收费下,幼小衔接班的老师收入颇高,虽然多位老师不愿透露具体收入,但均坦承这份工作收入相当可观。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幼小衔接班成本主要是老师工资与房租,所以幼小衔接班目前来说是个暴利行业。

  “优先升学”成公办小学杀手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北京的早教机构多为民营私立学校,其中将近一半已经开设幼小衔接班课程,一个假期的收费从6000元至1万元不等,学习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适应性训练。

  或许是看到了幼小衔接班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从本学期开始,花市小学和大地幼儿园在东城区教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全市首家幼小衔接幼稚园,这是目前北京市惟一一家由公办教育机构举办的幼小衔接班试点。

  “我们的幼小衔接班与以前的学前班完全不同。以前的学前班更注重小学知识的提前传授,而我们幼稚园重点是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大地幼儿园园长邹平介绍,原本在9月1日升入大地幼儿园大班的三个教学班此次全部“变身”为“花市·大地幼稚园”,学生有100名左右,幼儿园原来的费用不变。

  “进入幼稚园的孩子在入花市小学时将优先考虑。”花市小学相关负责人坦言,对于“幼小衔接”,国内成熟的经验不多,现在还只是刚刚起步。

  收费高家长仍盲目跟风

  “有条件要让孩子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上。”宋女士是一位“70后”的妈妈,为了让在9月份即将走入小学课堂的儿子比别的孩子能力“超前”,她选择了一所月收费7900元的幼小衔接班,自己每天早上7时就要出家门,送儿子来这所与自己家相隔两个区的教育机构,晚上下了班还要准时去接儿子回家,不过宋女士称,“感觉比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接送还累,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给孩子提供一个最好的教育条件,宋女士时刻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自家孩子还差一年就要上小学的时候,他周围的同伴都开始预习小学课程了,此时的宋女士一下子慌了神,她担心如果儿子没有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学习小学课程,将来上了学会自卑,可小学课程那么容易,一旦什么都学会了,儿子又会骄傲,不愿继续留在课堂里。

  在上网足足找了两天之后,宋女士为儿子选中了这家幼小衔接班,对于家庭月总收入刚过万元的一家人来说,7900元的费用实在不低。“我希望能通过幼小衔接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协调力,毕竟适应能力比哪个科目学好了更重要。”宋女士说。

  宋女士只是众多不甘心孩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一员,正是由于很多家长都有宋女士这样的想法,幼小衔接班尽管收费高昂但仍旧非常火爆。

  “该不该上”专家意见针锋相对

  在国家提倡为少儿“减负”并明令禁止开办学前班的时候,儿童学前教育成为众多家长和老师面临的新课题。某教育机构就幼小衔接问题对小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7%的小学老师认为幼小衔接很有必要,只有16.7%的老师认为没有必要。

  中国教育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学习障碍专业研究会副秘书长林薇是幼小衔接班的忠实支持者。“幼儿园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散养’,以玩为主,但到了小学,孩子就要接受类似成人式的教育,孩子很容易坐不住,所以在幼儿园和小学中间就需要一个有利的衔接,幼小衔接班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林薇告诉记者,有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小学课堂非常不适应,甚至上课中途随意在课堂上走动,这些问题都需要课外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上幼小衔接班将来会成为一种趋势,社会上也会出现更多的类似教育机构。”林薇表示,“虽然目前很多幼小衔接班的收费高昂,但由于整个市场鱼龙混杂且开办门槛较高,已经树立良好口碑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在我国并不多,我认为幼小衔接班的老师学历至少应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因为人工费用越来越高,好的教育机构不会在短期内降低收费标准。”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但在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祝捷看来,目前有太多家长过分依赖幼小衔接班,认为孩子进去之后能力就会“高人一等”,其实这种想法显然高估了幼小衔接班的作用。

  祝捷告诉记者,幼小衔接班提倡最多的就是感统训练,其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训练,让一些多动症或感统失衡的孩子过正常的生活,然而通过近年来不断的宣传,感统训练被过分商业化,不少家长将感统训练奉若神明,认为通过类似的训练就可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祝捷认为,孩子在小学期间坐不住或厌学多半来自于家长和老师过分严格的要求,忽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其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仅通过早教机构的一种训练很难达到家长所期待的效果。“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花大价钱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究其原因是来源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情绪。”祝捷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坦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包括幼小衔接班在内的培训机构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应该是家长,而各类早教以牺牲孩子的正常快乐为代价,让孩子完全没了游戏时间,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任何过分的教育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指导和付出,但其实未必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教方面,家长更应理性、科学地进行消费,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夏学銮提醒家长。

  行业鱼龙混杂家长需留心

  多年来,“孩子的钱最好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早教产生巨大商机,让不少人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只要在互联网中输入“早教”两个字,将有数千条搜索结果显示出“早教加盟”、“回报超千万”等字样。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名目繁多的各类幼小衔接班中,部分学校存在“挂羊头卖狗肉”或教学不规范等现象,经记者调查,有四类陷阱家长需要格外留心。

  包治百病型。这类机构鼓吹“一个假期孩子分数提高××分”、“3天学会×××个单词”等,类似的口号让家长不惜断送孩子的假期,将孩子送入这类机构。然而,有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脾气秉性都不一样,这就要求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幼小衔接班里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了解。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任何单一的特色教学方式肯定无法让所有孩子的学习迅速提高。

  崇洋媚外型。有的幼小衔接班在宣传过程中喜欢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国外,似乎只要孩子进入他们的机构,就会被培养出如国外小朋友一样坚强的个性和丰富的创造力。不过,教育毕竟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全套照搬国外模式可能最终也无法培养出适应中国学校和以升学为目的的孩子。

  价格虚高型。在“便宜没好货”的心态促使下,一批天价幼小衔接班应运而生。动辄每日数百甚至上千的早教班提出各种花哨的教育理念,着实把家长们忽悠了一把,为了给孩子提供最与众不同的教育,家长将大把的钞票送到这类机构中去。但不难看出,类似机构的提法最终只能将对幼教几乎完全不懂的家长吸引过来,大部分理性的家长仍会对这类机构持质疑态度。

  保姆课堂型。这类幼小衔接班价格相对便宜,虽然说不出什么有关教育的专业名词,但可以让家长放心地将放假在家的孩子托管到这里。然而,这类早教机构大多存在从业人员专职化程度低、课程设置随意无科学性、教育场所不规范隐患多等问题。据了解,社会力量举办的早教机构大多是租借的写字楼,有的用房不合专业标准,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家长报名之前一定要实地考察清楚。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晓认为,开办早教机构利润十分丰厚,巨大的商机导致这个行业现阶段鱼龙混杂,各个学校在教学和收费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就让这一部分经营者钻了空子,有时甚至会导致家长和孩子受骗后投诉无门的情况。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尽快将早教行业严格管理起来。”李晓表示,相关部门应出台规定,对早教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为众多家长和孩子们免除隐患。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