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仍让我国许多玩具出口企业心有余悸,它给我国以出口为主的玩具制造业带来的重创不可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我国玩具出口已大有好转之势,海外订单不断增长,国外市场正在慢慢复苏,但同时,我国玩具制造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的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压力不断上升,蚕食玩具制造厂商的利润,在玩具出口不断复苏的背后,企业破除各方面重重束缚仍待时日。
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10年1~3月,玩具出口同比增长21.8%,基本上属于恢复性增长。而各地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玩具出口聚集区玩具出口份额都在逐步增长,然而,出口贸易量上升,并不意味着玩具企业的日子好起来了。有东莞玩具制造厂家表示“今年玩具业的利润较之去年下降了10%左右。”这是今年大部分玩具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
我国玩具制造业汇集的珠三角地区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已经接近两成,同时加之人民币汇率等变化因素,玩具制造厂商靠欧美授权加工的利润越来越小。玩具制造业已产生“鸡肋”效应,部分企业对出口玩具生产已信心不足,纷纷转产家纺、服装产品。而有实力的玩具企业则已经开始纷纷在江西、湖南等内地省份新建玩具制造厂区来缓解不断上升的压力,以作为广东东莞经济“八大支柱“之一的玩具制造业为例,许多玩具企业正在悄然迁往内地。然而,搬迁也不是所有的玩具制造企业的最佳选择,规模小的企业面对这样的形势,往往只能选择关停或转产其他产业。因此,有玩具企业负责人表示“玩具出口正处于生死边缘”说的未尝不是事实。
除此之外,玩具质量问题也是我国玩具出口面临的一大难题,玩具出口认证成为许多小型玩具出口企业跨不过去的门槛。而出口认证除了其本身是合格评定的主要形式外,近年来,它也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实施各类技术法规的外衣。然而,我国很多出口玩具企业至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玩具质量体系。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玩具制造业从业人员素质都不高,为玩具企业玩具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同时,玩具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也是玩具质量控制的一大天敌。两种原因使得玩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不佳,玩具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已经成为影响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形式,在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企业的总次数中,产品认证和企业认证分别占到了11.92%和11.01%。
而同时,国际贸易壁垒和玩具出口产品缺乏品牌内涵,已经是早已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很多企业对欧盟新指令、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和日本食品卫生法玩具限制概要等了解不多,应对不力,在应对过程中生产销售成本提高对玩具出口不利。而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设计,在整个玩具生产和销售链条中所占比例太小,附加值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压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重重的海外市场压力下,有些问题不能光靠玩具企业自身来解决,需要整个产业链上的行业和国家政策给予帮助和支持。而外销的重压也逼迫越来越多的玩具企业走内销市场,把更多资源放在国内拉动内需,然而玩具内销的过程还需要通过研发、创新、实践、渠道建设等等顺序来执行。不拿出真正让人满意的产品,很难在内销市场中获取市场份额。这批拥有几十年外销市场经验的玩具企业走内销,在将国外玩具理念和标准推广到国内的同时,能否实现国内玩具行业的转型让玩具企业“起死回生”还是未知。